第三章 沛公刘邦(1 / 1)

加入书签

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有趣的出身

史记中记载,刘邦母亲一日去河边洗衣服时睡着了,刘邦的父亲去河边找刘母时发现,一条龙正趴在刘母身上与其交合。没过多久,刘母便生下了刘邦。史记中这段记载刘邦的出身,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信,反正我是不信,但是我理解。其一刘邦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中国历来讲究名正言顺,做王做皇帝的哪个不是贵族,如今有了农民出身的人做了皇帝,那其他农民会不会也想做个平民皇帝呢?为了打消平民百姓的这些歪歪心思,就必须和那些平民百姓拉开距离,平民出身的皇帝就必须神化自己,让他比任何贵族都高贵,就这样刘邦给自己的亲爹扣上一个无比高大又不得不接受的绿帽子,只有这样刘邦才能比之前所有的贵族都要高贵。其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本身就是汉朝人,不能把汉朝的开国皇帝写的太过于露骨,必须要包装一下,因为大家都需要吃饭的。就这样我们不仅仅给自己创造“圣人”,我们还给自己创造了“神人”。

大丈夫生当如此

刘邦出身沛县。从小就可以说是好吃懒做,自己穷苦人家出身且不喜欢去田地里干农活,天天游手好闲出去和自己的那些朋友喝酒,外人都觉得刘邦没什么出息,没什么大志向。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也经常说刘邦,没出息,不如自己的两个哥哥。但在外面,刘邦的人缘却出奇的好,酒店的老板也常常免了刘邦单,甚至倒贴钱给他酒喝。后来,刘邦成了泗水亭长,这是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工资非常微薄,还经常要送徭役的人去外地。但是刘邦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结识了很多沛县的官吏,如萧何,曹参,夏侯婴。刘邦和项羽不同,自幼平民出身,和那些官员打交道时,必然是谨小慎微,很会看别人的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思,同时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知道自己能力不大,比自己强的人有很多,需要听从他人建议。

一次,刘邦送徭役去咸阳,看到了秦始皇出行的车队,感概的说了句“大丈夫生当如此”。这句话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这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贺钱万,娶娇妻

一日,山东的吕公因与家乡的人结了仇,来到沛县投奔自己的好友-沛县的县令。沛县的众人听了吕公和县令的关系纷纷前来拜见吕公。如同现在的随礼一样,来的人自然不会是空手而来,都是带着礼金来的。吕公请了萧何作为了这场收礼大会的主持人,因为来的人太多了,萧何规定贺钱一千以上的才可以上堂就坐。此时的刘邦路过看见了吕府如此热闹,便想进去凑凑热闹,再混顿酒喝,便大喊了一声“贺钱万”。吕公一听,以为是哪个大户人家来了,急忙出门相迎。虽有人告诉吕公,刘邦是个穷人,不可能贺钱万。吕公非但没有生气,依旧把刘邦当作上宾,后来还坚持把自己小刘邦二十几岁的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史料中记载,吕公是因为刘邦有帝王之气,才坚持把女儿嫁给刘邦。当时的吕雉年龄不满二十,前来提亲的大户人家络绎不绝,却偏偏嫁给一个大自己那么多岁的刘邦,原因真的是因为刘邦有帝王之气吗?

我们再看看吕公的二女儿嫁给谁,嫁给了樊哙。后来樊哙成了刘邦军中的一员大将,但那都是后话。此时樊哙只不过是一个杀狗的屠户。吕公把大女儿许配给刘邦是因为刘邦有帝王之气,那把二女儿许配给樊哙难道是因为自己爱吃狗肉吗?其真实的原因或许就是后人为了拔高刘邦的与众不同,让大家认为他就是天选之子而添加的一些故事。

藏于芒砀山,抢夺沛县,成为沛公

刘邦一次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徭役,刚出沛县没多久,这几百人的刑徒就跑一半。刘邦坐在地上傻了眼,思索一会,对剩下的人说“你们都走吧,跑了这么多人,就算我们剩下的人到了骊山也是死,还不如跑了呢,大家还可能活命,我是打算找个地方躲起来,沛县是回不去了。有人愿意跟着我的就一起走吧”。在那个不把人当人的年代,但凡彰显出一点善意就会感动到很多人,很多人觉得刘邦仁义善良,不少人愿意追随他,一起躲进了芒砀山。

当一个人进山,需要注意的是山里的猛兽,但是一群人进山,要害怕的就不再猛兽,因为猛兽看见这么大一群人会远远躲开,所以食物却成了大问题。山里的野果虽然可以充饥,但又够几个成年人吃呢。

不久,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的起义军风起云涌,各地的郡县都纷纷出现了杀县令的风潮。沛县的县令心里害怕,也想起义反秦,但又怕万一起义军最后被秦军镇压了,自己还是死。这个纠结的县令找来了手下的官吏萧何和曹参来商讨对策,萧何主张让离沛县不远的刘邦等人回来,他们的人可以用来补充沛县的防御,在目前形势下,无论投靠哪一方,自身强大绝对不会错的。县令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派人去找刘邦。刘邦得知可以回到沛县喜出望外,在哪里都比在这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山里好。刘邦马上带领自己那些几百号人往沛县走。

此时,沛县的县令突然反悔,觉得不能让刘邦的人进城,他们那么多人进到城里,自己手下的那点人怎么能控制他们,万一刘邦把他杀了呢。县令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气,觉得是萧何和曹参是想联合他们的好友刘邦杀了自己,马上下令去抓捕二人。此二人太了解自己的这位领导了,萧何早已知道了县令的想法,早早的逃出了城外与刘邦会合,将城中的情况告诉了刘邦,并制定了策略,攻下了沛县。

拿下沛县后,出现了一个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谁当老大呢?谁是老大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国人,你不是比我厉害,那我就一定是比你厉害,你不是怕我,那我就是怕你,反正就是要一个高,一个低,一个尊,一个卑。这个奇怪的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存在在家庭里,学校里,职场里。

回到正题,当时可能成为沛县首领的不是刘邦,而是萧何。萧何作为沛县的官吏一直受到沛县百姓的爱戴,刘邦的心中也是非常敬佩萧何,如果萧何成为了沛县的首领绝不会有人有异议。但萧何自己不同意,他不想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萧何太聪明了。当时天下起义军四起,但是秦朝的国力依旧强盛,最后是起义军胜还是秦朝胜,这谁也不能断言。如果起义军胜了,萧何帮助刘邦起义,自己也是大功,最起码也能加官晋爵。如果是秦军胜了,自己到时候可以说是被胁迫,最起码可以保命。萧何这一步让自己进可攻退可守,实在是太聪明了。萧何的聪明成就了刘邦,刘邦成为了沛公,沛县之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