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新的征途(1 / 2)

加入书签

2014 年,陈孟尧的事业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由于移动支付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同芯半导体的解码芯片大获成功,开始规模化量产,每个月出货量达到一百万,营收超过千万。国内收单机厂商几乎全部采用了同芯产品,使得其设计规格成为业内事实上的标准。这样的好成绩自然推动了公司名气的攀升,人事部平均一个月能收到三千份简历,以至于每天会议室里的面试从早排到晚,无一刻空闲。陈孟尧和同芯公司也成为行业媒体最炙手可热的新闻素材,几乎每一期的《中国半导体》杂志都有一篇以上的相关报导,甚至有几次还登上了封面头版。

不过比起媒体上的亮相,陈孟尧始终还是把最多的精力放在了研发上,这是半导体公司的生命线,容不得丝毫懈怠。虽然解码芯片每天都在为公司创造可观的现金流,但他深知这个局面不可能持续太久。一方面是市场总有饱和的一天,另一方面随着集成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来一定会有人直接在主控芯片上集成解码功能,那时整个行业都将面临洗牌。所以他制定了计划,同芯下一步要在电源管理芯片上取得突破,以电动汽车市场带动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

邓荣是这个计划的核心,挑起了研发电源管理芯片的重任。他也很快用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到两年的时间,同芯的第一款电源管理芯片就进入了第三次流片周期,并且和几大锂电池制造商如比亚迪,宁德时代都签署了合作协议。不出意外的话,一年后就可以量产上市了。

陈孟尧总体上对研发的进度是满意的,在年中的总结会上,他提出年底要给核心员工派发分红,没想到邓荣却表达了反对意见。

“我们得启动一个目标更长远的项目”邓荣解释说:“钱要先花在这件重要的事情上。”

总结会结束后,陈孟尧留下邓荣和周海,一起讨论这个“长远的项目”。邓荣打开自己准备好的 PPT,首页只有一行标题,“人工智能芯片”。

“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长期目标。”邓荣指着标题说。

陈孟尧和周海看得一头雾水。他们当然听过人工智能的大名,自从 2011 年苹果个人助理 Siri 发布以来,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这些专业词汇已经在大众媒体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只不过此时的人工智能还主要局限于互联网应用,在数据中心以 GPU 阵列组成庞大的计算网络,用于训练数据,建立模型。谁也不敢想象这些复杂的计算能在一块芯片上实现。

“人工智能的计算量太庞大了,又需要海量的数据,这不是我们半导体公司能做的吧?”周海抱起双臂说。

“当人工智能走进终端的时候,就是我们半导体介入的时候。我敢打赌,三年以后的手机里就会有 AI 芯片。”

陈孟尧和周海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出了不可思议。

邓荣接着说:“我们都被媒体误导了,以为人工智能一定需要庞大的算力,需要海量训练数据,其实这只是训练阶段的需求。一旦一个智能模型建立之后,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就只是推理了。比如,用户输入一个搜索指令,程序根据已有的模型作出应答。我所说的芯片,解决的就是推理阶段的任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