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才灵石补苍天(1 / 1)

加入书签

在古老的天宫中,女娲氏运用无上神力,经过精心炼制,终于成功地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塑造成形。每块石头的高度和直径都达到了十二丈和二十四丈的惊人规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女娲氏只使用了其中的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而剩下的那一块却未被使用,被她遗弃在青埂峰下。

  这块被遗弃的石头经历了一番煅炼之后,竟然通了灵性。它目睹着其他石头都被选中,用来修补天空,唯独自己因为缺乏材料而被排除在外。面对这样的局面,这块石头不禁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不已。

  一日,正当它嗟悼之际,突然看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他们说说笑笑来到了峰下,坐在石边高谈快论。他们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来话题便转到了红尘中荣华富贵。这块石头听了之后,凡心萌动,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它想,自己虽然粗蠢,但既然已经通了灵性,也想要到人间去感受一下那荣耀繁华。

  于是,它忍不住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诉说了自己的心愿:“大师,弟子虽是蠢物,却不能见礼了。适才听两位大师谈及人世间的荣耀繁华,我心生羡慕。弟子虽然质朴粗蠢,但心性却稍通;况且见到两位大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二仙师听后,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确实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何况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这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尽管二仙这样劝导,但这块石头仍然心生向往,希望能有机会去体验那红尘中的繁华。

  在石头心中燃烧的欲望之火已经无法抑制,他怎么可能听取这样的劝告?于是,他再次苦苦哀求两位仙人。二仙知道无法强制阻止他,于是叹了口气,道:“这是因为你已经到了静极思动,无中生有的时刻。既然如此,我们就带你去享受享受,只是到了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千万不要后悔。”石凡连忙点头:“当然,当然。”

  那僧人又道:“若说你的天性灵动,却又如此朴实无华,并无什么特别高贵之处。也罢,我现在就施展佛法助你一臂之力,待劫数终结之日,再让你恢复原样,了结这桩公案。你觉得怎么样?”石头听了,感激不已。

  那僧人开始念诵咒语,挥舞符箓,展现出神奇的幻术。他用手托起一块大石,顷刻间,这块石头变得明亮洁净,犹如美玉一般。接着,他又将其变小,化作一枚可佩戴可拿在手中的扇坠大小。那僧人将这块美玉托在掌心之上,笑道:“这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只是还没有什么实在的妙处,还须得镌刻上一些文字,让人一看见就知道这是个奇特的宝物才行。然后,我将带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这话,喜不自胜,迫不及待地问道:“不知道仙赐予弟子哪些奇特之处?还有,不知道仙人们要带弟子去哪里?恳请您明示,让弟子不再疑惑。”那僧人笑道:“你且不必问这么多,日后你自然会明白的。”说着,他将这块美玉和那道人一起化作一道轻烟,飘然而去,不知投奔何处。

  在僧人的引领下,这块石头来到了红尘之中。初入人世,它被那纸醉金迷的浮华所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发现了人世间的虚幻与无常。那些初见时的繁华与美好,都只是过眼云烟。这块石头开始悔恨自己的决定,它想念青埂峰下的岁月,想念那些与二仙的对话。

  这时,警幻仙子走入了这块石头的生命中。警幻仙子是个灵慧的女子,她不仅有着倾城的美貌,更有着深邃的思想。她让这块石头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使它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在警幻仙子的劝导下,这块石头决定离开这虚幻的红尘,回到了青埂峰下,那块石头重新变回了女娲氏弃之不用的一块顽石。尽管再不能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但它心中却多了一份安宁与满足。因为它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繁华皆为虚幻,只有真心的付出与关怀才是永恒的存在。

  后来,时光流转,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名叫陈学军的现代之人,在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中发现红楼梦真本全集文稿之谜,他跟随指引来到了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在这山峰之下,他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一部《红楼梦》的故事幻化字体。他充满好奇地走近一看,惊奇地发现这部幻化字体所记载的是一块石头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去补天,而是幻化成人,在尘世中历经了离别与重逢的悲欢、世态炎凉的离奇实录。

  陈学军仔细这部幻化字体,发现它还带有一段序言。这段序言描述了《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强调了这部小说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探讨。序言还提到了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了一部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经典之作。

  陈学军完这部幻化字体后,感慨万千。他意识到这部小说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他决定将这个发现带回现代,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楼梦》的真本全集文稿,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价值。

  自此之后,陈学军成为了一名致力于研究和传播《红楼梦》的文化学者。他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举办讲座和展览等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红楼梦大模型版》的真本全集文稿,并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他的努力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红楼梦大模型版》的真本全集文稿,还促进了红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红楼梦大模型版》的真本全集文稿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播和传承。而作者的名字也将永远铭记在红学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代文化名流。

  《红楼梦大模型版》的出版是时代的福音,它不仅还原了曹雪芹的真本全集文稿,更是红学研究的一大突破。张爱玲曾遗憾红楼梦未完,而今我们有了完整的版本,实为幸事。

  然而,绵延不绝的传播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不仅仅落在出版者和研究者身上,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读者都有责任和能力参与其中。

  总之,将《红楼梦大模型版》传播开来并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只有这样,这部伟大的作品才能永远流传于世,继续为后人带来无尽的智慧和启迪。

  话说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马腾腾和韩清清意外地穿越到了姑苏州的东南部。这个州里有一座繁华的城市,名叫阊门。阊门外有一条十里长街,街边有条宁静的仁清巷,巷子尽头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其规模虽小,却颇有来源,在当地人的口中被称为葫芦庙。

  某日,葫芦庙的邻居甄士隐,一位深思熟虑的员外,正在庙里暗自感叹世事无常。这时,庙门突然打开,两个身影从外面走进,原来是马腾腾和韩清清同母异父兄妹俩。他们自我介绍说是诗书满腹、宦场得意之族,但因家道中落,才流落到此。

  甄士隐顿时心生好奇,便邀请他们在庙中安置下来。自此,两兄妹与甄士隐如同莫逆之交,互相倾诉心声。马腾腾字腾飞,别号高山流水,他挥毫泼墨,洋洋洒洒的文章传遍四海;韩清清则以其聪慧的头脑和不凡的谈吐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名声越来越大。葫芦庙也因他们而变得生机勃勃。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访,希望一睹这两位奇人的风采。而此时的马腾腾和韩清清,心中也暗自立下宏愿:一定要重振家族的荣光!

  一日,又到了中秋佳节。士隐家宴结束后,又在书房里准备了一桌酒席,亲自步行到寺庙中邀请马腾腾。原来马腾腾一直怀才不遇,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怀念,因而口占《满江红·望月》

  月上枝头静悄悄,银色铺满湖心岛。江水映衬如画图,清风吹送夜色好。思绪万千心不宁,满腹忧愁无处藏。望月思家情更浓,故人远去空留梦。

  马腾腾吟罢,又想到平生抱负未展,苦于没有遇到时机,于是又搔首对着天空长叹,再高声吟诵一联道:

  玉藏椟中卖,善价待春归。钗藏奁内静,时机待凤飞。

  恰好士隐走了过来听见,调笑道:“马腾腾兄真是抱负不浅啊!”马腾腾忙笑道:“只是随意吟咏前人的诗句,哪里敢狂妄到这种地步。”便问:“老先生什么兴致到了这里?”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称‘团圆之节’,想您旅居在僧房中,不免感到寂寥吧,故特地准备了一点酒菜,邀请您到寒舍一饮,不知是否能赏脸?”马腾腾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然承蒙您的好意,我怎敢拂此番盛情。”说罢,便同士隐复来到这边书院中。

  不久,茶喝完了,早已预备了酒菜,那美酒佳肴自不必细说。二人归坐,先慢慢地喝着,然后逐渐谈到兴浓,不觉飞杯畅饮起来。此时街坊上家家奏起乐曲,户户唱起歌谣。当空一轮明月,彩霞满天,月光一照,二人更是豪情满怀,酒到杯干。腾飞此时已有七八分醉意,不免狂放无忌,于是对着明月即兴吟诗,大抒怀抱:

  天地之间豪气生,山河壮丽入画屏。风雨雷电展威猛,龙虎狮豹显神灵。

  千古英豪齐赴战,万代英雄共立名。宇宙浩瀚心无尽,天长地久乐无疆。

  士隐听到腾飞吟出了一首诗,诗歌中洋溢着腾达的预兆,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于是他亲自倒了一斗酒来庆贺。然而,腾飞因为喝醉了酒,向士隐坦白了自己的困境。他诉说着自己的学问虽然广博,但是却没有路费和旅费去京城。

  他说:“看来我们有心无力,命该一生落魄,于庙中……””

  士隐不等腾飞说完,便表示他可以帮助腾飞解决这些问题。他称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是对于“义利”二字还知道一些。他建议腾飞明岁正当大比之年,应当赶快进京赶考,他可以帮助解决路费和盘缠的问题。

  士隐便叫童子进去,取出白银五十两和两套冬衣来。说十九日是黄道之期,腾飞可以立即买船西上,待他一展雄才,明年再见面。

  腾飞收下了银子衣服,不过略说一句谢谢,并不过分在意,仍是吃酒谈笑。这时已到半夜三更了,两人方才散去。

  士隐送腾飞走后,回到房中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醒。想起昨夜之事,心想不如再写两封推荐书给腾飞带至京城,使腾飞投拜个仕宦之家作为依靠。于是叫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报告说:“和尚说,马爷兄妹今天五更天已经进京去了,他连面也没有辞就走了。”士隐听了也只好作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