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是人是鬼都在演,杀人放火受招安!(1 / 1)

加入书签

楚王负刍目光撇向熊寻。


  熊寻当即上前,怒声喝问:“诸位同僚,意欲逼宫乎!”


  昭岑诚恳的看着熊寻:“我等绝无逼宫之意。”


  “然,今贼匪已于巢城啸聚三万余部丛,若是我大楚依旧置之不理,假以时日,贼匪必会越来越多!”


  “待到贼匪啸聚十余万,甚至数十万人,我大楚何存!”


  昭岑面向楚王负刍拱手一礼:“臣再请!”


  “以粮草为筹,寻秦合盟、罢兵休战。”


  “立刻令大军班师回朝,荡平贼匪!”


  所有朝臣齐齐拱手高呼:“请大王以大局为重!”


  楚王负刍清退外客和庶民出身的官吏,只留贵族子弟在朝为官的副作用在这一刻显示的淋漓尽致。


  除了寥寥十余名朝臣保持沉默外,满堂朝臣一齐逼宫!


  从场面上来看,楚王负刍陷入了绝对的劣势。


  无论是出于楚国贵族们的压力,还是出于朝堂群臣的压力,楚王负刍都不得不遵从昭岑等人的提议。


  楚王负刍遗憾长叹:“寡人对你们很失望!”


  昭岑等朝臣对于楚王负刍这番话无动于衷。


  对我们失望的楚王多了去了。


  你算老几!


  景欢等景氏子弟看向楚王负刍的目光更是有些危险。


  他们已经杀死了两任楚王。


  若是楚王负刍冥顽不灵,他们并不介意再杀一任楚王!


  楚王负刍沉声发问:“班师回朝,我大楚面临的困局就可迎刃而解了吗?”


  “以钱粮游说秦王,秦王就一定会退军吗?”


  “滑天下之大稽!”


  屈禾毫不退缩的沉声道:“臣愿一试!”


  “若不能说秦王退军,则请大王取臣项上人头!”


  “至于平定国内乱局之事,臣相信上柱国。”


  屈禾押上了自己的性命!


  因为在屈禾看来,这个任务其实很简单。


  即便楚国不送钱粮,秦国都很可能同意休战,以此集中精力对付赵国。


  若是楚国愿意赠出秦国最急缺的粮草,秦国可能当天就会答应下来!


  就算秦王因楚国屡屡背盟而心生愤恨,决意要战,屈禾也还有一张能打的牌。


  熊启!


  只要暗中允诺支持熊启继任楚王大位,屈禾相信熊启一定会愿意帮助楚国游说秦王。


  群臣看向屈禾的目光多了几分敬佩,而后毫不犹豫的齐齐拱手:


  “臣附议!”


  在群臣的屡屡逼迫之下,楚王负刍的处境似乎愈发艰难。


  但楚王负刍却丝毫没有慌乱之色,看向群臣的目光反倒是愈发不满:“寡人对你们很失望!”


  听到楚王负刍再次说出这番话,不少朝臣都明显皱起了眉头。


  是负刍伱飘了还是我们提不动刀了?


  你是不想看到明天的太阳了是吧!


  屈禾直接发问:“难道臣等皆要支持大王无视国内乱局、继续与秦国进行看不到胜算的战争,大王方才能不对臣等失望吗?”


  “臣做不到!”


  “臣绝非那等曲意逢迎的佞臣!”


  楚王负刍怒斥:“尔等非是佞臣,尔等皆是蠢臣!”


  “今韩、魏皆已亡!”


  “若我大楚与秦休战,则秦或鲸吞赵土,未来还有哪个国家可与我大楚合纵伐秦?”


  “一个也无!”


  “我大楚必将独自面对一个愈发壮大的秦国!”


  “届时,我大楚何存!我大楚百姓何存!”


  能立足于朝堂者,没有蠢笨之人。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都一清二楚!


  所有朝臣都很清楚,对于当今楚国而言,哪怕是顶着后方动乱、付出一定代价、得不到半点利益也应该继续与秦交战。


  楚国应该协助赵国削弱秦国,以免未来面对一个无可匹敌的对手,至少也要保赵国不失,以免楚国未来要独自面对秦国。


  但对于身为贵族的他们而言,维护家族的利益远比维护楚国的利益更重要。


  若是放纵贼匪袭击他们的食邑、削弱他们的实力。


  百年后,楚国或许还能继续存在,但他们的家族恐怕早已泯然众人矣!


  楚王负刍的声音愈发愤怒:“尔等非但是蠢臣,更是无情之臣!”


  “现下我大楚境内的乱军便已有数万,且还在不断暴涨。”


  “待到楚秦休战,大军班师,我大楚境内的乱军或会达十余万之数!”


  “纵是我大楚将士悍勇,又需要付出多少将士的性命方才能平定动乱?”


  “那可都是各百姓族中的精锐!是各百姓的族人!更是我大楚的根本!”


  “寡人不忍见他们平白战死,尔等如何能坐视他们被一群贼匪夺了性命!”


  群臣:???


  一些朝臣目露错愕。


  听楚王负刍这话的意思,合着不回师平叛还是为了他们这些贵族好了?


  但相较于这份‘好意’,他们更在意的是食邑!


  昭岑沉声道:“若是为了军中将士们思虑,我大楚更该尽快撤军!”


  “臣知大王仁善,但臣谏大王莫要因一念之仁而坐视我大楚万民被贼匪袭扰!”


  熊寻突然开口:“本官以为,大王所言甚是!”


  “现下班师回朝,大不利也!”


  “与其令我大楚将士们与诸贼军以命相搏,不若诏安一些精锐贼军。”


  “行驱狼吞虎之策!”


  楚王负刍满意颔首:“熊候奄此策,甚善!”






  “如此谏言,方才是寡人心悦之谏!”


  一些朝臣双眼一亮:“此策,妙啊!”


  “难怪大王言称臣愚钝无情,与此策一比,我等方才所谏诚是不智也!”


  “若行此策,非但可以迅速拉起一支剿匪军,避免贼匪迅速扩张,还能让前线将士安心杀敌,不破坏当下局势,更能避免诸百姓族人、族兵的死伤,何乐而不为!”


  “是我等误会了大王!”


  一策献出,三全其美!


  楚王负刍与诸贵族的利益再次保持了一致。


  不少朝臣眼中的杀意都转化成了浓浓愧意。


  我等在盘算着弑杀王上、另立新王,大王却处处为我等考虑。


  我等,该死啊!


  然而昭岑却眸光沉凝。


  不对劲!


  昭岑很清楚熊寻就是楚王负刍的猎犬,熊寻的谏言毫无疑问是出于楚王负刍的吩咐。


  但楚王负刍会这么好心?


  一个主动联合诸贵族杀王登基的人,果真会变成诸贵族的忠犬,甚至主动为了诸贵族的利益而百般思虑?


  昭岑沉声道:“臣以为,不妥!”


  “贼匪作乱,皆有罪!”


  “若我大楚只是因其掀起了更大的动乱便赦其罪,甚至是以爵位、官职进行诏安,这是对我大楚律法的亵渎,更是对安分守己之庶民的侮辱。”


  “昔年我大楚诏安不过是择两三匪首而已,影响并不大。”


  “但若是广开此例,臣恐有更多庶民、僮仆本无反心,却为求诏安而主动为贼!”


  “实是为求一息之安宁而荼毒未来!”


  虽然还想不明白坑在哪里,但昭岑本能的拒绝了这个提议。


  熊寻毫不犹豫的回答:“待清缴了国内贼匪之后,便令这些诏安之贼往秦楚战场。”


  “世人皆知秦军悍勇,这些诏安之贼本就比不上我大楚将士,尽数战死于秦军剑下想来也是理所当然。”


  饶是昭岑也不由得暗自咂舌。


  这一招借刀杀人,够狠!


  也够漂亮!


  如果此策能稳妥实行,非但无须楚军阵亡一兵一卒,甚至还能压榨出境内贼匪的全部价值!


  然而昭岑依旧颇为警惕:“熊候奄以为,当由谁人去诏安?”


  “诏安之后,这些贼匪又该如何统属?”


  熊寻沉声道:“本官以为,当今大楚正处于急世,行事不可拘泥。”


  “所有朝臣、百姓皆可为使臣,以游说诏安贼匪。”


  “然,即便处于急世,行事却也不能毫无规矩。”


  “根据贼匪兵力、粮草、所占区域,我大楚当制定一套相对应的诏安规则。”


  “兵力越多、占据城池乡里越多者,则可获封更高的爵位官职。”


  “所有贼匪皆由被诏安之官爵最高者统帅。”


  昭岑断声拒绝:“不可!”


  “若由被诏安的贼匪掌控此军,则此军随时都可能降而复叛!”


  熊寻微微皱眉:“昭令尹有何高见?”


  昭岑略一沉吟,就给出了自己的诉求:“谁人诏安,谁人领导,谁人负责!”


  “若有贼匪降而复叛,亦罪负责诏安之人!”


  听起来昭岑似乎是在强调责任划分,给每一名有心诏安贼匪的人都加上了个紧箍咒。


  但实际上,昭岑此举却将统合为一的诏安军分化成了各个大族的私兵!


  熊寻怒道:“昭令尹此谏,非是为国,实是为百姓谋求私利矣!”


  “昭令尹可还记得您不只是昭氏族长,更是我大楚令尹乎!”


  楚王负刍突然开口:“大楚百姓乃是我大楚的基石,亦是我大楚的柱梁。”


  “百姓富足,则大楚富足。”


  “百姓稳固,则大楚稳固。”


  “为百姓谋求利益,没什么错。”


  听着楚王负刍这话,就连昭岑都有些恍惚了。


  如果真的允许了他的谏言,那这诏安之策无疑会大大提升各大族的军事实力。


  难道楚王负刍果真是在处处在为楚国贵族们考虑?


  熊寻焦声道:“可是……”


  楚王负刍摆了摆手:“左右最终这些被诏安的贼军都要填入秦楚战场,借秦军刀刃杀之。”


  “究竟归属于谁人,并不重要。”


  “就依昭令尹此言!”


  “但是……”


  一个‘但是’,引得一众贵族的心又提了起来。


  楚王负刍继续说道:“上柱国所部战损良多,秦长安君却凶猛悍勇。”


  “既然国内困局已有破解之策,寡人意欲再兴兵以援上柱国所部。”


  “诸位爱卿以为,何如?”


  一众朝臣面面相觑。


  就这?


  大王已为我等百姓思虑至此,余下的心思也是为了此战得胜,我等岂能毫无回馈!


  且在固有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下,他们又何尝不希望赚取更多的利益?


  大半臣子齐齐拱手:“臣等,愿为大楚而战!”


  昭岑、屈禾等人虽然还有心推拒,但见群臣皆已应允,他们自己一时间又没能想到陷阱所在,便也只能闭口不言。


  楚王负刍畅快大笑:“善!甚善!”


  “我大楚君臣同心,此战必胜矣!”


  “诸位爱卿尽快拟份奏章,完善此策!”


  诸多朝臣们轰然拱手:“唯!”


  待群臣散去,楚王负刍淡声发问:“都记下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