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弟行千里兄担忧,鄢城沦陷!(1 / 1)

加入书签

秦王政十一年九月十六日。


  咸阳城南城门。


  嬴政和嬴成蟜并肩而行,走出城门,口中还在喋喋不休的叮嘱。


  “此战定要遵令而行,我大秦国力疲敝,难以支撑大规模作战,切莫热血上脑,不管不顾的扩大战线。”


  “虽然此战险峻,但切莫亲身冲杀,王弟一人之能如何与万人之能匹敌?”


  “勿论遇到任何困难,皆当如实告知乃兄,乃兄也答应你,不会随意离开咸阳城。”


  “乃兄以为蒙侍郎等人有些能为,可为王弟分忧,若王弟以为其能为不足,可擒而送回咸阳。”


  “切记,经常给乃兄写信!”


  嬴成蟜露出无奈的笑容:“好啦好啦,弟皆牢记于心矣!”


  “王兄你就放心吧,母妃和祖母都没你这么唠叨!”


  嬴政眼睛一瞪:“若是伱这竖子能少冲阵几次,乃兄何至于如此心忧!”


  战国时代大将的死亡率是很低的。


  很多大将战死沙场都不是被敌军所杀,而是在战败后自刎而死!


  如果嬴成蟜是李信那样的将领,嬴政何至于如此担心!


  嬴成蟜挥手令八夫牵来战马,双手一撑马背便翻身上马,对嬴政拱手而笑:“王兄大可放心。”


  “弟的好日子还没过够呢,定不会行险。”


  “此战,大秦必胜!”


  八夫等家兵齐齐高呼:


  “大秦必胜!”


  六万余匆匆从家中奔赴而来的关中士卒也齐齐高呼:


  “大秦必胜!”


  嬴成蟜的笑容愈发灿烂了几分,一拽缰绳调转马头,朗声呼喝:


  “后军转前军。”


  “出征!”


  后军士卒原地转身,两两成行的排成一条长龙,向着南方行进而去。


  嬴成蟜也打马向前,向着中军方向而去。


  看着嬴成蟜的背影,嬴政有些无奈:“这竖子!”


  普天之下,也就只有嬴成蟜敢嫌他磨叨,还敢抽身就走了。


  换做旁人,哪有被他唠叨的资格!


  嬴政看向蒙恬,沉声叮嘱:“此战爱卿必当遵从长安君调遣。”


  “然,若战事不利、长安君欲死战,无须顾忌长安君命令,务必将长安君带回咸阳!”


  蒙恬很清楚,能在寸功未立的情况下以都尉身份从戎,一方面是因为他显赫的家世,令得他即便因带回嬴成蟜而违抗军令,嬴政也可以赦其罪而不会引得军方不满。


  另一方面则在于嬴政对他的信任,嬴政相信蒙恬有能力、有魄力、有决心在关键时刻冒险带回嬴成蟜!


  所以蒙恬毫不犹豫的拱手一礼:“臣必不负大王所托!”


  话落,蒙恬也翻身上马,乘着嬴政担忧不舍的视线一路前追。


  看到姗姗来迟的蒙恬,嬴成蟜知道嬴政必然对蒙恬另有交待。


  但嬴成蟜已不再是灭韩之战时的镀金公子。


  无论嬴政有什么交代,只要身在军中,蒙恬又能翻出什么浪花?


  故而嬴成蟜没有点破,只是开口发问:“蒙都尉擅水战乎?”


  蒙恬慎重的回答:“末将自幼诵读兵书、与家父推演战阵。”


  “然,末将未曾有过任何水战经验,不敢妄言擅或不擅。”


  蒙恬的家世与赵括颇为相似。


  蒙恬的经历和赵括也颇为相似。


  此战敌军主帅虽然远无白起那般威名,但能让嬴成蟜如此谨慎便知绝非善类。


  为免重蹈赵括覆辙,蒙恬着实不敢把话说的太满。


  嬴成蟜笑了笑:“那倒是巧了。”


  “岑都尉!”


  岑边策马而来,拱手发问:“主帅,何事?”


  嬴成蟜右手引向蒙恬:“此乃蒙都尉,想来岑都尉早闻其名。”


  “蒙都尉久读水战兵书,却未曾有过水战经历。”


  “岑都尉多经水战,却只在军校读过水战兵书。”


  “此行路上,蒙都尉便随于岑都尉身侧,还请岑都尉与蒙都尉互相讨教、互相增进。”


  岑边朗声而笑:“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在进入军校之前,岑边对军校和兵书不屑一顾。


  乃公从未读过兵书,照样能打胜仗!


  但现在,岑边却只想逐页学习。


  原本岑边还因离开军校、结束课程而不舍,却未曾想,嬴成蟜竟把蒙恬送到了他身边。


  岑边不止可以向蒙恬询问自己看书时学不明白的问题,没准还能看看蒙氏家传的兵书呢!


  多是一件美事!


  而且这可是和和蒙氏第三代顶梁打关系的机会,岑边怎会错过!


  蒙恬却是懵了:“末将随于岑都尉身侧?”


  “那末将的兵马怎么办!”


  嬴成蟜随意的说:“蒙都尉麾下兵马会被尽数打散,暂时由杨副将统一管理。”


  蒙恬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蒙恬没想到,自己从戎的下马威竟会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狠!


  也对。


  本将未立寸功却能为都尉,实乃军中大忌。


  其他将领不敢针对本将,但长安君又岂会惧怕家父、家祖父的声威!


  蒙恬不得不拱手:“唯!”






  看出蒙恬的不满,嬴成蟜解释道:“非只是蒙都尉麾下兵马会被尽数打散,军中所有五百主以上将领的部丛都会被尽数打散。”


  蒙恬目露愕然:“这是为何!”


  好端端的建制,为什么要打散?


  建制被打散之后,万一路上遇敌,那秦军便将化作待宰的羔羊,任人宰割!


  且建制打散再重建也会让士卒之间变得陌生,袍泽的情谊也需要重新积累。


  大不利也!


  嬴成蟜目光回望身后那一名名身染血气的将士,沉声道:“若我军此战将士皆由关中老秦人构成,本君也不愿行此举。”


  “然,此战我部的主要兵力却是由故魏、故韩地兵员构成。”


  “故而本将不得不打散各部建制,令得我军校弟子深入军中,由军校弟子担任各级将领,以此弥补我军战力!”


  蒙恬的眉头依旧紧锁。


  虽然兵法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当今天下的战争中。


  但军队内部的配合、阵法和战术思维却才刚刚起步。


  除魏缭、嬴政等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人依旧认为赏和刑才是提升军队战力的主要因素。


  蒙恬不认为嬴成蟜的这般做法能对军队战力有什么提升。


  蒙恬只知道,嬴成蟜将通过此举让弟子们对军中的五百主单位实现完全掌控。


  军中高层、中层、中低层将领都将是嬴成蟜的亲信。


  此部兵马将被嬴成蟜牢牢控制在手心里!


  蒙恬警惕发问:“敢问长安君,此事大王知之否?”


  嬴成蟜笑道:“本将早已将此事上禀大王。”


  “现下我部距离咸阳城并不远,蒙都尉若是不信,自可回返咸阳城询问大王。”


  蒙恬闻言放下心来。


  既然嬴政都不担心,那蒙恬还担心个甚!


  故而蒙恬毫不犹豫的拱手一礼:“末将听凭长安君调遣!”


  ——


  九月十九日。


  残肢断臂拱卫着一架架云梯,鲜血在城门处汇聚成一片血泊,让昔日还算繁华的鄢城颇为惨烈。


  但鄢城内部的景象却和城门处颇为不同。


  一名名黔首小心的扒着门缝往外看。


  即便是一些手中握剑的青壮,也没有踏出家门、保家卫国的冲动。


  “哒哒哒”


  伴着清脆的马蹄声,项燕策马踱入鄢城,环顾四周时眼中不由得流露出几分缅怀。


  “犹记得本将前番入鄢城还是年幼任侠之际。”


  “却未曾想,彼时一别,此地便成了异国疆域。”


  “而今本将终于重夺此城!”


  “若诸位先祖泉下有知,想来必会欣慰。”


  看着进城的大纛,几名年岁较大的鄢城黔首对视一眼,推开家门,一脸激动的高呼:


  “王师,归矣!”


  “未曾想!未曾想!吾此生还能再见大楚旗帜!”


  “将军,您可算是回来了!”


  自楚灵王初年自楚顷襄王二十一年,鄢城始终是楚国的疆域。


  此地曾担任楚国别都百余年,楚灵王、楚昭王、楚慧王皆长居于此。


  此地更曾担任过十余年的楚国都城!


  直至秦将白起踏破城门,才将此地划入秦国境内,也由此结束了此城的繁华。


  鄢陵国人们岂能甘心啊!


  他们并不渴望回到楚国的怀抱,但他们却渴望着担任楚国别都时的阔绰和繁华!


  当然,他们更渴望项燕不要纵兵劫掠!


  越来越多的黔首走出家门,以箪盛饭,用壶盛汤,在项燕前进的路上高呼:


  “鄢城国人,拜见将军!”


  “将军久战而来,先吃口热饭吧!”


  “将军将军,先请用雉汤!”


  项燕不自觉的露出笑容,这是什么声音?


  民心的声音!


  项燕不在意呼声中有几分真心、几分假意。


  项燕只知道此城已经毫无阻滞的完全落入了楚军手中!


  项燕当即吩咐:“传本将令,鄢城乃是我大楚固有之疆域,鄢城黔首亦是我大楚黔首。”


  “禁止将士滋扰黔首,禁止将士擅闯民宅。”


  “若有将士胆敢欺压黔首,斩立决!”


  都尉景礼肃然拱手:“唯!”


  应令之际,一伍传令兵以极快的速度冲进鄢城,浑不顾一路撞倒了多少黔首。


  景礼正欲呵斥,为首的传令兵却已高声呼喊:“驻秦候者急报!”


  项燕眸光一凝,沉声断喝:“传!”


  项氏家兵迅速将传令兵接引至项燕面前。


  核验过封泥印信后,项燕拆开竹筒,倒出了内藏缣帛。


  双眼扫了一眼缣帛上的文字,项燕眸光愈发沉凝:


  “又是他!”


  《史记·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在这一战中,蒙恬应该是直接担任了副将,而在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蒙恬在灭齐之战前的作战经历,所以芝士有理由根据‘因家世得为秦将’这句话推断在原本历史上,蒙恬走的就不是通过军功成为将领的路线。


  另:在作家端找到了不算字数的分割线,赶紧用上一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