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1 / 1)

加入书签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南宋末的蒋捷《声声慢·秋声》,写了一个秋夜,选声入词,完整地,写尽了悲秋——人之愁怨悲凉。一夜时间,听到各段各处各种声……无眠!(豆)雨声,(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最妙在结尾:“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哝哝,低声地说;蛩,蟋蟀)用了“分”字,真神来之笔。拂晓两个秋声,愁的意象情感,各自一半,说成“分”,也有夜与昼的衔接,天地的呼应,时空愁绪弥漫,占了全部人间。达到高潮。语言的“活用”,是诗词的特质。特有的语言运用,形成诗词的韵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