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九章 三娘子案爆发(2 / 2)

加入书签

这点从他给武将们开出的超高俸禄就能看出,如李如柏这种总兵,一年的俸禄便是三千两银子。

若是有战事,打完之后还能获得一到三千两不等的赏银,堪称丰厚。

在这样丰厚的俸禄和赏银下,若是还有人敢犯事,那就有些不识抬举了。

对于朱由检在政治上的行为,他们只要当看不见,好日子依旧可以继续过下去。

想到这里、李如柏端起茶抿了一口……

“啪——”

“你说不说!”

“说!我说!”

山西太原府北镇抚司千户所的诏狱内,鞭挞声和质问声络绎不绝的响起。

这个准备了好几年的诏狱,在面对“三娘子案”爆发的时候,依旧没能收纳整个山西的贪官污吏。

作为北镇抚司的指挥同知,李若琏坐在诏狱门口的会堂内,桌上摆着酒菜,不紧不慢的独自吃喝,听着诏狱内的哀嚎声下酒。

直至傍晚,一摞写满了抄家所得的家产文书和供词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李若琏拿起一本草草看了看,便放在桌上道:

“这些人倒是银子不少,看来山西的赈灾款筹集了。”

“把文册送往燕山给殿下吧……”

说罢、李若琏继续低头饮酒,而伴随着诏狱中被鞭打得遍体鳞伤的官员被送出,新的官员也被棍棒押着进入了诏狱。

锦衣卫的手段可不是这群文官可以忍受的,虽然其中不乏有一些咬紧牙关死不认供的人,但当他们参与三娘子案的罪证被摆在案头的时候,他们便开始痛哭流涕的认罪。

这样的抓捕很慢,李若琏按照朱由检吩咐的,先从一品开始抓,随后是二品,三品,四品……

他并不着急,而是选择慢慢审问,慢慢关押。

朱由检故意让北镇抚司把事情做得很慢,一些参与了案件的官员商贾见状,纷纷开始变卖家产,而同时王承恩在朱由检的示意下,开始低价收购这些家产。

只要有人想跑,锦衣卫便会出现,将他们连人带银抓获。

这让本来有些难调查的田产、宅院等家产,调查起来变得轻松不少。

【至九月初七,三娘子案牵扯官吏数万,致天下人心惶惶,百官无不惶恐……】

当一笔落下,身在养心殿记录皇帝起居注的起居注官吹干了墨迹,随后继续开始偷听记录。

养心殿内,朱由校则是听着陆文昭的回禀,死死的攥紧了手中的文册,双目有些赤红。

案件爆发不过一个月不到,三娘子案已经牵扯到了有品级的五百多名官员,以及三万多胥吏。

他们的背后、是数十万的家眷和族人,而眼下还只进行到了朱由检制定的第一步。

后续还有五品以下的官员,以及盐商、走私商人……

“万岁、江南洪灾案子已经结束,牵扯官员二百七十一人,胥吏二千四百余人,家眷六万四千余人。”

“抄家现银一百二十一万四千余两,米麦三十二万余石,尚有田契二百三十一万余亩,府邸别墅九百余处……”

“若是全部折色,恐怕能有三千余万两银子……”

陆文昭在朱由校拿着文书生气时,将已经结束的江南洪灾案子结果和抄家所得纷纷说出。

江南官员虽然钱粮不多,但是置办的家产可是多得让人眼红。

“弟弟怎么说的?”朱由校合上文书,皱着眉看向陆文昭,而陆文昭却作揖道:

“殿下说、这些官员胥吏可以流放到旧港……”

“仅仅是流放?”朱由校想杀些人泄愤,但陆文昭却道:

“殿下说、有的时候,活着比死了更难受。”

“……”听到这话,朱由校稍微冷静了一些,但继续说道:

“三娘子案,眼下抄家所得多少?”

“尽数折色后,大概……”陆文昭犹豫了一下,才慢慢开口道:

“二千六百余万两左右……”

一句话,道出了南北差异和实力。

江南官员不过才牵扯两省官吏,便抄家近三千万两银子,而整个北方五品以上大员和妄图逃匿的胥吏商贾加一起,居然只有两千六百余万两银子。

“依你之见,若是三娘子案办完,能牵扯抄出多少?”

朱由校沉着眼眸对陆文昭进行询问,而陆文昭迟疑后说道:

“若是折色,大致……应该会在一万万两白银左右。”

一万万两白银,这是大明朝两年多的赋税总额,还是得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才能收到这么多。

尽管朱由校知道,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田产和府邸别墅、门铺,但这银子的数额,足以让他熄灭的怒火再次被勾起。

“眼下南北所抄的现银,不足六百万两,粮食不足七百万石,用来赈灾尚可。”

“至于田亩、殿下准备发给百姓,然后鼓励百姓检举贪官污吏,同时藏富于民。”

“府邸宅院则是可以收入皇庄,日后万岁犒赏百官时或许需要。”

陆文昭将抄家所得说出,而大量的不动产让他们抄家的成果锐减。

尽管南北抄家之后达到了数千万两的价值,但是田地这种东西,朱由检宁愿发,而不是卖。

卖田地只会加剧土地兼并,而发土地,不仅可以巩固土地不可买卖的政策,还能富民。

当然、朱由检也给自己的好皇兄留了不少好东西,比如那些别苑和别墅店铺。

不过对此、朱由校倒是很舍得的说道:

“这些东西交给皇店变卖吧……”

“这……臣领命……”听到朱由校的话,陆文昭应下,而朱由校也对陆文昭询问:

“京中百官是什么态度?”

“百官私下十分不满,不过碍于万岁和殿下的威严,并没有大举上疏……”

陆文昭虽然这么说,但朱由校明白、百官碍于的不是自己这个皇帝的威严,而是自家弟弟。

朱由校并没有对此产生不满,他知道如果不是自己极力劝阻,齐王府和五军都督府武将态度难猜,恐怕自家弟弟会在扫虏之后,主动前往海外就藩。

眼下让他留下来的除了自己的劝阻和不舍,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稳住五军都督府和齐王府的一众武将文官。

“这次清理的官员,主要是浙党和宣党、昆党的官员,对此弟弟没有说什么吗?”

朱由校走回位置上坐下,而陆文昭则是上前一步道:

“殿下说、洪灾一事,对浙宣昆三党的打击不过是皮肉伤,远远达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倒是趁着这个时候,借着恩科的机会,在四府和被彻查的江南其他府县中安插燕山官员才是重要的。”

“只要掌控了南直隶、江西和浙江三地,便可以清查全国黄册,随后降低田赋,士绅摊丁入亩,一体纳粮了。”

朱由检的计划很有调理,这点朱由校十分满意,他唯一在意的就是朱由检说过要降军屯田百姓的田赋。

按照大明眼下的财政情况来看,如果真的降了田赋,恐怕……

“……”朱由校没有说什么,而是询问道:“军屯田田赋一事,弟弟没有提吗?”

“殿下的意思是明岁将军屯粮的田赋降低到两成,因为旧港、辽东、琉球之地已经可以反哺朝廷了。”陆文昭一边说,一边解释道:

“辽东、琉球之地,眼下新垦田亩近千万亩已经过了三年之约,眼下可以对它们进行田赋征收,户部的岁入估计能提高二百万石左右。”

“旧港之地,眼下开了金银铜矿,又有近二百万百姓迁移在当地安家,按照沈布政使的奏疏来看,旧港之地眼下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每年还会有千余万石的多余粮食。”

“这些粮食放在当地会导致当地粮价低至百文一石,而谷贱伤农。”

“近些年来、广东、福建两地百姓南逃迁移,皆因粮食价格高涨,而眼下旧港的粮食完全可以北上接济广东、福建等地百姓。”

“后续开垦的田地,将会主要以豆料、花生为主……”

陆文昭的话说完,朱由校却提出了疑问道:

“旧港到广东、福建,这路程走海路,粮食可以保存那么久吗?”

“以我朝的防潮技术,大米在海上顶多能防潮两个月左右……”陆文昭解释道:

“殿下和沈布政使是将南海府和巨港府的粮食运往旧港、中山府。”

“这时间在半个月左右,因此粮食抵达中山府后便存在库中。”

“随后将中山府和苏禄、渤泥两国的粮食北运到吕宋府,而吕宋府有移民八十余万,能解决其他诸府的粮食,同时可以将吕宋府的粮食从北部运往琉球,抵达福建。”

“这期间每批粮食在海上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个月,粮食自然可以食用。”

“况且南粮北运不过是解决问题的第一点,第二点则是可以在南海等地建造酿酒厂,随后官营酒水来增加朝廷的收入。”

“最后便是关于藩王海外就藩的事情,按照时间来看、他们应该已经将整个天竺沿海巡视完毕,各藩长史都应该选出就藩地了。”

“既然选出,那么藩王海外就藩一事,大概明岁便可以启动了,旧港府和巨港府、南海府会成为供应藩王就藩的大粮仓……”

陆文昭侃侃而谈,而朱由校却在听到藩王就藩一事时皱了皱眉头。

显然、他到现在依旧抗拒藩王海外就藩,不过这件事情已经上了正轨,即便他个人不喜欢也已经没有办法了。

只是他也很好奇,天竺是不是真的和自家弟弟所说的一样,有那么好。

带着这样的疑问,朱由校的思绪也渐渐向着天竺飘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