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二章 你干这么多活儿,厂里发你多少钱啊?(1 / 1)

加入书签


  朱靖垣看完了东西,就在会议桌的边坐下了,然后招呼林则徐和郝仲义,以及其他的几个工匠和工人一起坐下。

  朱靖垣还让郝仲义坐在自己身边,聊天似的问他的情况:

  “你叫什么名字?老家是哪儿的?从哪儿来的?平时在厂里干什么?”

  郝仲义明显有些紧张,但是本人其实比较爱说话,所以断断续续的说了一大段:

  “禀……禀告大王,俺叫郝仲义,老家山东曹州府,从江户那边过来嘞。

  “现在主要就是管着第三车间,也就是圆形针织车间,就是管织袜子和毛衣的车间。

  “另外还管新技术和产品的试生产,还管带新工人,俺干的活儿可多了。”

  朱靖垣有些意外,这个郝仲义经历很复杂啊:

  “那你干的是挺多的,你干这么多活儿,厂里发你多少钱一个月?”

  郝仲义颇为自信的说:

  “俺现在有基本工钱,有车间主任的职务钱,新产品研制职务钱,还有带新钱。

  “这些杂七杂八加起来,俺现在能拿一百零八元银钞一个月,一年将近一千三白元。”

  郝仲义这么说,林则徐就稍微有点心虚。

  后面的几个工匠和车间主任,现在就更加的心虚了。

  他们觉得这个钱拿的有点多,觉得郝仲义不该这么直接显摆的。

  单纯的基本工钱,一个月超过五十银钞,就已经不低了。

  放几年前,自己哪有机会赚到这么多钱。

  主要是刚才林则徐给朱靖垣延介绍的时候,好几次提到了成本问题。

  就是因为成本高,所以必须卖高价,所以才难以推广云云。

  这些车间主任就担心,朱靖垣由此产生联想,觉得给工人发钱太多了,想办法压工钱。

  要是以后拿不到这么多钱了,那肯定是这个郝仲义害的。

  这家伙脑子是聪明,手脚也麻利灵活,就是有点大嘴巴,什么都敢说。

  结果朱靖垣听了之后颇为惊讶,但是也非常满意的点头说:

  “好,好啊,这个收入水平,一家人才能过得比较舒服了。”

  林则徐顿时就松了口气,朱靖垣果然还是哪个性格,整天就想着涨工钱。

  其他的工匠和车间主任就更加的惊讶了,这口气是完全不介意的意思吗?

  这边朱靖垣又继续问郝仲义:

  “那你手下管的工人,就厂里的普通工人,能赚多少钱一个月?”

  郝仲义想了想说:

  “这个得看是哪儿来的人,如果是俺这样的大明人,进厂基本工钱就是十五银钞。

  “别管是干啥,别管有没有活儿,最低要发十五银钞。

  “和族人、朝鲜人,包括混血的,那就是十二,其他胡人十元。

  “然后只要有活儿了,大明人就直接涨到二十,生产线能够流通起来,就是成为熟练工了,就都是二十五银钞。

  “和族人和朝鲜人二十,其他胡人十八……”

  朱靖垣听了就直接一愣,这工资水平勉强还可以,流水线工人工钱应该还能涨。

  但现在更大的问题是,这个理所当然的工钱分配方式,让朱靖垣觉得有大问题。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换源app,huanyuanapp安装最新版。】

  这些人都在一起干活,干的都是一样的活儿,就是因为出身不同,拿的工钱就不一样。

  关键是,这是出身不同而不是能力决定的工钱,折让他们没有机会通过努力抹平差异。

  自己支持林则徐搞多族混合的移民区,就是想将他们同时融入大明文化主导的族群。

  现在这样按照出身分工钱,会理所当然的造成族群分裂,让他们没办法真正的融合。

  工钱上的阶梯差异,会在每个月发钱的时候,提醒他们还不是大明人。

  且永远没办法成为大明人,这是从生下来就决定的,没办法在后天改变。

  这会让人感觉绝望,特别是在大明文化圈子中,而不是类似天竺的文化圈子里。

  但是,也不能直接给所有人相同待遇,否则大明的优势如何体现?

  关键是,无缘无故的好,并不会让人感激,也不会让对方珍惜。

  只有自己努力争取到的,获得了对方的认同的结果,才是最能令人珍惜的。

  朱靖垣考虑过之后,转向另一边的林则徐说:

  “工钱这么分配是不行的……”

  林则徐下意识的说:

  “殿下,属下做过调查,普通工人的工钱不能降,降低了就聘不到移民了……”

  朱靖垣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摆手说:

  “我不是嫌工钱发多了,我是说这个划分方式不行,甚至可以说觉得你们发少了!

  “我的想法是,在蒙县搞一个大明雅言应用能力考试,标准就是能够完全自如的用大明语言生活和工作。

  “朝鲜人、和族人、南越人、吕宋人、缅甸人、暹罗人,以及大明人与他们族女子结合说所生的后代,只要考核通过,就发一个证书。

  “凭借这个证书,可以在大食国墨洲地区享有藩国公民待遇,工钱和大明人一致。

  “然后南洋人、天竺人、波斯人、鞑靼人、大食人、奥斯曼人,以及泰西人,他们当地的土着人自己没办法参加这个考试。

  “但是他们族的女子与大明人所生的后代,可以参加这个考试并享受同样待遇。”

  朱靖垣支持融合,但是融合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讲究范围和目标的。

  朱靖垣的建议,让林则徐、牛鉴,以及郝仲义等工人、工匠都吃了一惊。

  其他人都在思考的时候,郝仲义最先开口了:

  “这样的话,俺弟马上就能跟俺一样待遇了。

  “俺弟他娘就是和族,但是他从小跟俺一起长大。

  “根本就不会说和语,只会说山东话,山东话也算是大明语吧?”

  朱靖垣笑着说:

  “山东话当然算,那是中原官话啊,那你想要你兄弟拿到跟你一样的待遇吗?”

  郝仲义理所当然的说:

  “俺当然想啦!要是大明本土也能这样就好啦!”

  朱靖垣愣了一下:

  “大明本土,这个就得等以后了……”

  这时候,旁边的林则徐开口了:

  “这样一场考试,设置这样一个目标,应该能够激发相应族群的工作热情。

  “应该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实际成本未必会提高,属下以为可以试试。”

  其他的工匠和主人也纷纷点头。

  大明人大多都是追求实用性的,对于一个藩国的公民待遇,本身看的并不是很重。

  而且通过大明语言的考核之后,肯定就能和大明人一样交流,整体的工作效率肯定提高。

  那点多发的工钱,多干点活儿就赚回来了。

  关键这是朱靖垣的要求,朱靖垣是这里的大王啊。

  大王提出的方案没有大问题,当臣子的还故意对着干,那是没事找事吗?

  也没有人提天竺、波斯、大食、奥斯曼、泰西各族,他们的男子与大明女子结合所生的后代的问题。

  因为大明文化传统就是男性继承制,对女性的血统看的不是特别重要。

  自己儿子和外族女人的孩子,基本都会被理所当然的当成自己家正常孙辈。

  但是对男性血统却特别重视,脑子里面根本不存在把外孙当自己家继承人的想法。

  朱靖垣看着大家都不反对,就微笑着点头说:

  “那就这么定了,回头去拟个方案,做一个小范围的测试。

  “现在我们继续说眼前的事情,关于普通工人的工钱的问题。”

  林则徐那边答应着,朱靖垣再次看向郝仲义:

  “其实在我的设想中,咱们的普通工人,也能拿到每个月一百银钞的工钱。

  “你们这些当技术工匠的,当车间主任的,工钱再翻个两三倍,那才是最理想的。”

  朱靖垣此言一出,现场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呼。

  郝仲义更是下意识的喊着: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怎么可能都赚那么多钱啊……”

  另外一个车间主任也说:

  “都变成有钱人,那谁当穷人啊……”

  朱靖垣却笑着反问:

  “为什么一定要有穷人?为什么不可能都当富人呢?

  “虽然说,互相对比的话,肯定会有人钱多一些,有人钱少一些。

  “但是,让以后的所有人,都享受到的以前富人的生活,并不是不可能的吧?”

  工匠和车间主任们面面相觑,不太敢继续反驳朱靖垣,却又难以接受和理解。

  林则徐和牛鉴也是觉得很奇怪,结合这两年跟着朱靖垣耳濡目染到的东西,隐约觉得这个思路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又没办法一下子明白其中的逻辑。

  朱靖垣笑了笑说:

  “崇祯朝以前,几钱银子能买一匹普通的丝绸,几两银子能买上好的绸缎。

  “世界大战之前,两三元银钞还买一匹不错的绸缎。

  “放在崇祯朝以前,一个妇女一天织一匹丝绸,且不算成本多少,就算卖了三两银子。

  “在世界大战之前,一个妇女看着好几台纺织机,一天能织上百匹绸子吧。

  “东西还是那个价,一个人能够创造的东西的数量,增加了一百倍。

  “那这个人的收入,就算不上涨一百倍,也该增长十几倍吧?

  “与此同时,绸缎的产量翻了一百倍,能穿上起绸缎衣服的人,也能翻个十几倍吧?

  “我们现在的生产速度,如果还能继续提升,那大家的收入是不是也该继续增长啊?”

  “大家能够享受到的,更好的衣服和用品,是不是也会继续增加啊?

  “以前只有有钱人能穿绸子,以后工人都能穿得起绸子。

  “以前的绸子不耐磨,现在咱们创造了人造丝,穿着上工都不心疼。”

  几个工匠和车间主任都懵了,觉得朱靖垣说的确有道理。

  只要大家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劳动力,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

  同时东西本身的价格不变,那所有人的收入都会相应的上涨。

  而且,所有人能够享受到的东西,也会同步上升。

  但是他们并没有马上想到一个关键。

  那就是,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用的设备的价值越来越高,投入生产的资金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也就是生产资料越来越复杂和重要。

  用于建设工厂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所占的成本,以及后续在销售利润中分到的比例,相比负责实际生产的工人分到比例,具体是多少。

  如果绝大部分收入都落入了投资者和工厂主手中,工人就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自己或者他人生产的产品,产品自然也会滞销。

  牛鉴和林则徐两个高材生,此刻就在理解朱靖垣的思路的同时,也想的更多了。

  林则徐有些不确定的说:

  “殿下,这个逻辑的确是合理的,但是这个循环持续下去的前提,是有足够的人拿出足够的钱买下其他人生产的产品。”

  朱靖垣马上给林则徐做了个注脚:

  “所以要把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分出足够的比例给足够多的工人用于消费,而不是尽可能攥在工厂主的手中,只用于扩大生产和投资。

  “你建造的工厂再多,生产出来的东西再多,一旦卖不出去了,没有人买有什么用?

  “所以我一直提倡给工人涨工资,当然,涨工资的前提也是生产效率确实提升了,否则就是饮鸩止渴,只会让工厂的实际生产效率衰退。

  “还要给工人一定的时间去消费,否则工人有钱也没时间去花,所以我曾经推动限制工作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消费。

  “咱们大食国,现在都要严格执行大明的工作时间和休假规定,后续我会继续努力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假时间的。”

  听到这里,一群工匠和车间主任都说不出话了,是真的无话可说了。

  他们无法完全理解朱靖垣的话中蕴含的深层逻辑,但是却能够明白朱靖垣要做的是什么。

  给工人多发钱,让工人多休息,有时间也有钱去享受,当然也要求工人在更少的时间内,造出出更多的东西,造出更好的东西。

  郝仲义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用山东腔怔怔的念叨:

  “大王真的是活菩萨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