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贤侄,你看人真准!(1 / 2)

加入书签

第374章 贤侄,你看人真准!

正英八年七月。

秋高气爽之际,在杭州府憋了许久结果无事发生的张海京宣布短期复出,不再称病。

一方面是虚报战功以后,朝廷竟然没有追责的情况。

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但张海京初步的判断就是有人想害他,故意虚报了一个非常吓人的战绩想找机会收拾他张海京。

可惜遇到了一个后台非常硬的陆成安。

正英帝把这个战绩给认了下来。

是不是太子在帮着瞒天过海,张海京就不知道了。

而他急于复出的另一方面,便是张海京作为杭州府的一把手,他的政绩项目很不理想。

大晟王朝的官员想要升迁,都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制度,其中有两个标准,即业务以及品德方面的需求。

对于官员的道德要求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德义有闻】主要强调文官的品行,也就是一个文官在百姓心中的主要形象,这是最主要的一项道德上的审核点。

【清慎明著】则是要求文官时时刻刻做到清白正直。

【公平可称】是要求文官在行政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畏惧权贵,不欺凌百姓。

最后一个要求【恪勤匪懈】,鼓励文官时刻勤勉,熟悉政务,及时发觉行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种最虚化的意识形态。

而且相对于业务和政绩来说,也是比较不透明的。

给了一个背后操作,不看能力看忠心来提拔人才的空间,甚至以大晟王朝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官员的要求不是能力行不行,是站队对不对。

站队对了,那你道德这方面就过关了,想个办法就能给你抬上去。

但是最基础的业务能力,你也不能一点都办不了。

张海京抱恙两个月,在家里还是有操劳政务的,可问题是,有些政务不是官员想做好,就能做好的。

就比如张海京比较头疼的税收问题。

毕竟中央朝廷负责大局的走向,指定大方向的国策,你一个地方政府的官僚,有这个级别,有这个能力去商议国家大事吗?

当然是没有的。

地方政府更多的工作还是为国家收税,提供朝廷、皇室所需的钱粮。

而杭州怎么说也是在江南比较富庶的一片产区地方,作为杭州府的知府,张海京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把杭州各地的钱粮税给收齐了。

这是张海京的主要业务。

比较搞的事情是杭州府目前处于一个年年都在拖税的状态,交是交了,但也不是完全能交上。

眼下又到了收税的季节,张海京就头皮发麻了。

在杭州府的所属地区,一共有九个县城,其中六个县城宣称自己遭受倭寇的侵袭,受灾严重,无法满足朝廷的税收要求,一个县报了水灾。

去年张海京就已经没有满足朝廷的征缴要求。

正英七年,整个杭州府所征的钱粮只满足了朝廷规定额度的五成。

当时张海京就已经拿灾情说事,表示正英七年欠下的钱粮税,来年会补上。

如果不是张海京在江南文坛的地位,去年的时候,他这个业务水平,就要受到处分了。

今年张海京说什么都不可能再拖税、欠税了。

还得想办法把去年拖欠朝廷的钱粮都给补上。

比较头疼的是,去年拖欠朝廷的钱粮,这会儿你想让那些百姓们交出来,你觉得可能吗?

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怎么去让底下的基层官僚把这个税给收上来的同时保证不引起民意的暴怒,最后还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各方各面都有张海京要考虑的地方。

何况,什么地方都有好有坏。

群众里面自然也有那种不愿意交税,一直拖税,一问就是没钱的刁民。

碰到这种,官员们有理也说不清,到时候用了刑法,又说是严刑逼供,像张海京这样文人出身的官员,在收税这种业务上,一不够狠,二不够脏。

就冲杭州府年年都在拖税,交不上钱来看,张海京这个知府,他的业务能力是真的有限。

在搞政治方面,他就是一个很不合格的官员。

老好人是办不了事的。

加上张海京在任期间,已经连续拖欠了三年的钱粮,如果有一年勉强达到基准线也就算了,问题是张海京连续三年拖欠的钱粮税都是平均线以下,处于一个可以责罚的危险线。

底下的人遇到这么一个老实人是爽了。

可张海京看着赤字的财政文书就只能叹一口气,这给他的任务难度太大了。

如今杭州府各县的状况相当于借钱容易,要钱难的摆烂形态。

底下的人拖税欠税太多次,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理性分析一下,张海京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挽狂澜,拯救仕途的可能性。

为了不被处罚,还是辞官了吧。

张海京心灰意冷了,他本身就不是什么当官的料子,之前给陆成安表功的圣旨下来以后,他就很后怕,当场就想辞官了,但是又怕被人察觉到什么,现在有这么一个正当理由,干脆顺水推舟直接辞了得了。

在杭州府衙重新上班第一天的张海京着墨书写自己的‘请辞奏折’。

“知府大人,陆成安求见。”一小吏走进来道。

他来干什么?

张海京迟疑了几秒钟,自从陆成安来到杭州以后,就没少折腾,也不知道是丧门星还是自己的福星,但总感觉他来了以后,老张家就挺倒霉的。

“请他进来吧。”张海京斟酌一下用词,陆成安的背景很深,他不好得罪。

不多时。

陆成安走了进来。

“贤叔,身体可好。”陆成安伸开双手,热情洋溢地冲上来拥抱了一下张海京。

面对突如其来的热情,张海京有些适应不了。

而且贤叔这个称呼怎么听起来怪怪的,虽然有是有这么一个叫法,但已经很少有人这么用的,听起来像是弱人一头。

“成安啊,你是有什么事情吗?”张海京决定还是开门见山,不玩什么弯弯道道的。

陆成安伸手耷拉着张海京的肩膀,“张叔,我难道就不能来探望你吗?”

“你生了重病,着实是让我好生惦记。”陆成安语重心长地说道。

张海京有点意外,什么时候他的形象在陆成安心里如此伟岸正大,这小子是不是又想让他背什么黑锅。

“你我都这样熟悉了,这些生分的话就不用多说了吧。”张海京捋了捋自己的胡须,“有事便说。”

“我有个族弟,过些日子要来府试,张叔你也知道我事务繁忙,很难照料到我这个族弟,到时候,还望张叔照顾一二。”陆成安走到张海京办公的案牍旁边。

“本府知道了。”张海京点了点头。

“张叔,您这是要向朝廷请辞?”陆成安已经看到了张海京的请辞折子。

“不错。”张海京这时候也不避讳了,“本府近年来操劳政务,身心疲倦,已经没有心气再为朝廷出力,如今已知天命,不如激流勇退,勤耕于文学之道。”

“至于你族弟的事情,你放心好了,本府还是能保他府试一路顺风的。”张海京犹豫了一下道:“但,只这么一次。”

“不过,若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话,本府也不可能就这样放他过府试。”

“张大人,是我怕到时候我奔波在外,不方便照顾他,不是让您在这里另行方便的。”陆成安有些尴尬道。

张海京:“”

他坐回自己的位置,不想搭理陆成安,继续提笔写自己的辞呈。

陆成安不动声色把自己一份奏折放在张海京的桌上。

“张叔,你写完你的折子以后,还望您把您的这份辞呈和我的折子,一起送到陛下那边去。”

张海京没好气地看了一眼陆成安,伸手接过陆成安递给他的折子。

【臣陆成安敬上。】

【何为君者?】

【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

【君者!】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既受命在天,应当为天道而治万民,可寿永昌而延国祚。】

【凡民生利病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