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原以为成王已是我朝一员大将,万万没想到还有高人!(1 / 2)

加入书签

第339章原以为成王已是我朝一员大将,万万没想到还有高人!

陆成安接手这个摊子的时候。

第一时间对成王发起了审判环节,用政审的标准严格考察成王在闽地的业绩情况。

主要是成王这个影响实在是太夸张了,能在和平年代丢掉一个省份的控制权,那是故意干坏事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终晟之时】的负面效果那么严重,效果也跟这个差不多。

没有【终晟之时】这个负面效果,能打出这样的破坏力,陆成安只能用‘真有你的’这四个字来形容成王深厚的搅局功力。

然而陆成安看了一下。

他忽然发现闽地的积弊非常严重。

成王就算是不做出这些行为,没有引爆这边的雷区,过几年,闽地很自然地就能爆发出危机来。

可以说,成王是诱发了这边的隐患。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打不光,打不完的海寇在闽地死灰复燃了。

在浙江被陆成安所击溃的倭寇、海贼,这一部分海上势力,为了生存,选择往更偏远的地区靠近,避免再被官军讨伐,这闽地成为了最大的海寇接收点。

而陆成安虽然是平倭立功,但是禁海政策只要是一日存在,那么这些海寇就是杀不干净的,因为总会有人冒险去做走私这一行。

在大晟王朝的制度之中,你只要作为私人,非官方的方式接触大海,就能判断为海寇。

也就是说偷偷下海打渔的渔民,也是能认定为海寇的。

可这沿海地区的百姓,对于这些事情的依赖性就好像农民对自己土地上庄稼的依赖是一样的。

再加上走私是一种暴利行业,陆成安所打掉的是一些形成势力的海寇,可这不代表海寇是不可再生的集团。

有利益,它就能再次超速再生,这就是嘉靖一朝怎么打倭寇,都搞不定的核心问题。

只要禁海的令条存在一天,那么倭寇就永远都无法解决,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反倒是在隆庆年间,大明宣布取消了禁海令,这些海寇就自然消失,就可以看出问题取决于政策,而不是朝廷的人手。

如今,大晟王朝海上的走私势力涌入了闽地。

他们走私的是什么?

是茶叶。

他们不断通过劫掠、贸易所得的方式,去收拢在闽地的茶商生意,那些小而多的私营茶叶,几乎是被这些走私贩子所垄断。

也就是说当地的官府市场已经被这些搞走私的弄得彻底瘫痪。

而闽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这些茶叶。

成王不去处理这边茶商的问题,结果的倒向就是她的经济命脉被其他人给控制,陷入等死的局面。

所以她第一时间就采取了高压的政策打击了这部分的茶商。

然而成王这次的情况,跟陆成安所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

陆成安当闽地总督的那次,他先通过进谏良言的方式,得到了民心的青睐、岳父的圣眷,他落地,这边的地方官员是不敢造次的,何况陆成安还带了自己的人过去,主要的部门很快就被控制下来。

可成王这次是流放下来的。

地位和身份上就做低了,对于地方官员的威慑力不够强。

大家都不认这个空降下来的上司,抱有的态度显然是糊弄成王为主,他们私底下依然是各玩各的。

成王试图整改吏治,是因为想要解决茶叶经营的问题,必须得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班底,想借用这种方式把人赶下去,放一批能力上、道德上都比较出色的官员。

加强自身在地方的威望。

问题是,晋王和宁王不断引导的情况下,岳父出现了高度的贪欲巨龙化,主打一个贪财,对于财富和金闪闪的东西多了一种偏执,这种偏执带动了世风,你上梁都不正,还指望下梁正?

这也就导致下面的官场,也开始通过进献财宝,贿赂上司的方式得到晋升的机会。

虽然不至于像【终晟之时】那么离谱,但跟嘉靖、万历这几朝一样,贪官污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常官员的人数。

这些闽地的官员,你说他们没沾点走私的生意,没有伸手到茶商上,陆成安是不信的,而只要成王有心要管这些事情,必然会和当地的官员走上对立面。

因为成王的介入,是一定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可是这些人又不可能大庭广众之下弄死朝廷的亲王,哪怕是因罪流放的亲王,在这里出了点事情,他们这些官员还是没办法脱离干系的,朝廷一定会派人查到底。

那么第三方势力土司,就成为了借刀杀人之中的一把快刀。

弄死朝廷的亲王,推锅给土司,最后朝廷发怒,这接锅的人也是土司。

就算是成王没有死于土司之乱,也会因为当政失误,而被朝廷召走,放到其他地方就藩,碰上这种事情的成王本人或许也会因此受到一些心理阴影而不敢大刀阔斧的做事。

这就是这帮官僚的险恶用意。

恰好,这次就藩闽地的成王做事心切,很早就动了‘改土归流’的心思,在地方官员有意的撩拨之下,得知《改土归流》策略的土司,对成王的杀意正在上涨。

土司的叛乱爆发,是有当地官员的推波助澜。

但是,他们肯定也没有想到情况能恶化成这种地步。

土司可以叛乱,可以在闽地的一些地盘上祸乱一方,但绝对不能占领闽地,这完全就是把事情给彻底闹大了。

如果只是局部上的土司叛乱,到时候还能通过招安的方式稳固局势,还能让朝廷拨下来一笔银子,甚至可以因为战乱的问题,闽地可以免去几年的赋税。

朝廷也不可能大费周折的去深究。

宁事息人的中庸之道是很流行的。

然而现在借刀杀人,借着借着,这把刀不受控制了。

一个行省的失控,朝廷怎么可能不重视?

这其中的蹊跷,一定会追查到底。

那可不就完蛋了?

搞不好这个土司一开始还真就是配合地方官府的官员来恐吓一下成王,一方面谋取自己的利益,让朝廷不敢动【改土归流】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趁乱拿点经济上、物质上的好处。

但是万万没想到闽地的防备弱到这种地步,一打就全面沦陷,给了土司这一方的首领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试图从叛乱兵变转向成地方割据。

很多事情都是巧合和各种因素下促成的。

打着打着打出自信了,就会变成这种效果。

倒也不能说成王的思路有错误,而是她想真心实意地做事的话,经济、政治都是要抓的,经济方面被控制了,就得想办法打破僵局,没想到遇到了一群刀尖舔血的官员,一群如同亡命之徒的政客。

如果只是过来混日子,装个死,或许能有几年的安生,但最终的结果走向还是一样的,该到了问题爆发的时间,它一定会爆发。

在这种关头,你要么选择一路混吃混喝装死到底的躺平态度,要么就得选择宁愿做错,也不能什么都不做的道路。

真要说,得怪罪在大晟王朝对于偏远地区的控制能力太差了,闽地距离天京府这样的中央地区,路途遥远,没法施行有效的管理。

哪怕是有各种因素的加成所致,可是闽地这块地方能乱成这样子,也是非常少见的。

审判结束。

虽然成王在这件事情上,仍然是个战犯,但想要做事的态度上显然是积极的,罪不至死,判的话,大三年、小四年的刑期是没跑了。

陆成安当即整合成王手上的部队。

成王手下的编制是官军两千人,这是从闽地阵线溃败的溃军,但陆成安是这次平叛的主帅,正英帝给了陆成安两千胜虎骑,一万大晟步兵以及浙江等地兵权的临时掌控权。

陆成安在浙江平倭过,统兵过,人际关系上也成功建立过。

由于近些年来,陆成安是浙江最出名的人,以陆成安为核心,建立了浙杭乡党,他能调度的人足足有四万余人,但是这些士兵肯定不能随便拉过来。

因为浙江也需要一定的兵力布防,全给陆成安抽走了,这边的兵力就断层了。

【正英二十年三月,以方世龙为首的闽地土司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海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浙江一带退出的海寇汇聚而来,广东南澳方向发起攻势的海寇再联合福清、长乐的土司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闽地大部分区域已基本被控制。】

【攻占到这种程度的土司,放弃进军浙江、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选择固守闽地,周遭的官军在陆成安的调集下,开始呈现包围之势。】

【陆成安传令让成王戴罪立功,兴兵剿贼,根据陆成安的战略部署,成王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遂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一带的贼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

【正英二十年四月,陆成安假传消息,闽地开始流传——‘朝廷要招安土司’的消息、‘方世龙等人为了被招安为官,将多地联合作乱海寇的防守消息流传出去。’】

【方世龙极力辟谣,但是陆成安暗中继续命令陈济配合成王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海寇的重要防线,余党慌忙逃往兴化。】

【正英二十年五月,海寇与土司临时结盟的关系彻底破裂。】

【陆成安拨给成王大量兵力以后,伙同副将陈济片刻也不停歇,一路狂追不舍,又捣毁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正英二十年六月,经过几番战斗,福建大捷,海寇流窜到广东一带,陆成安命成王再次追击的同时,调查土司作乱的隐情所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