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用兵之道,多多益善!(1 / 2)

加入书签

第200章 用兵之道,多多益善!

江西和贵州两个地方被陆成安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下来。

陆成安立刻在两个地方放榜招安,安抚百姓,维持两地的政局稳定,原先跟随反叛的官员一律处决,再让当地的士子临时处理各地的政务,行非常之事。

张瑞被陆成安留在这里,总管两地的政务情况,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安抚百姓的过程很容易的,毕竟大晟王朝的民心仍在,很多人也不是真心想要跟着叛军造反。

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造反,只是单方面的军队叛乱,控制了这个地区,而这个地区的百姓,其实也是眼前一黑,具体是什么情况,他们暂时也是不知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总督这个职位,尽管品级和其他总督是一样的,但同时又会根据其职责的不同,在政治地位上有所差别。

西南地区,那是地处边境。

固然这个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外来侵略者的袭扰,但是土司和朝堂之间的纠纷始终没有平静过。

一般情况下,是总督云南和贵州等处地方,江西是不算入西南总督的范畴内,而是在两江总督的管辖区。

但是,陆成安作为平定江西这股叛军的大臣,其实作为同级官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临时接管这个地区的政务,等待朝廷下派新任的官员后,再进行交接。

甚至可以说西南总督这个职位并不重要。

陆成安真正厉害的还是那个有先斩后奏的权能。

这一项权能,就能让陆成安凌驾于众人之上。

而这一项权力,是汉王在朝中为他争取而来的,此刻的陆成安也不难看出,现在朝廷出现的政治失衡。

不,不能说是政治失衡。

是一种政治混乱。

多个不同利益体组成的政治结构在互相争夺权力之中,不断为了把对方攻击倒下,为了反对而反对,拼了命给另外一方使绊子,从而呈现了一种接近崩坏的状态。

汉王非常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替皇室解决掉一些不方便解决的人,一个强有力的外臣,就是这个必要的执行人。

她要的是一个能将所有声音整合为一的外力,一个充分具备实力,能把其他派系打到能消停为止的人。

陆成安现在已成体系的闽军,目前,就是一支能让其他政治派系闭嘴的强力外援。

最重要的是通过之前几次的表现,汉王非常相信陆成安,她并不认为陆成安会在位高权重的时候做出背刺之举。

事实上,陆成安也不是没有动过造反的念头,毕竟大晟王朝现在的制度,已经是一种腐烂秩序的维持集团。

不是大晟皇室的问题,而是开国就遗留下来的各类政策问题,大晟皇室的开国皇帝,肯定是想过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再稳重的规矩也是有空子可以钻的。

随着世家集团不断做大,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产生,最终这一套原先维护百姓利益的国策,一步一步转变成上层人剥削下层人,下层人不断供养上层人的恶臭秩序。

这种已经化为恶龙的秩序,想要单纯地转变过来,要花费太长的时间,必须要一场如同黄巢起义般的血腥清算才能彻底打破现状。

陆成安心中憧憬的盛世,怎么可能是一场权贵、世家对于百姓不断压迫,上层人食肉糜,下层人却挨饿受冻的表面盛世?!

那跟清朝那些所谓的盛世,又有什么区别?

但是,陆成安也只是在一时愤慨下想过造反,因为真正的造反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个处理不当,那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纵观历朝历代每个末年的农民起义,最终倒霉的是那些权贵和士族吗?

史书里的仁义道德,满是吃人二字。

农民起义真正倒霉的是那些不幸被卷入的百姓,那些起义的百姓彻底疯狂的时候,就不是百姓了,而是一群只想着释放欲望的匪徒和野兽,在诉求无果下,朝着其他的百姓痛下屠刀。

而且已经疯狂掉的这些人,也根本不会听从命令。

黄巢起义中,黄巢杀了将近八百万人,所有人都说黄巢除掉了世家这个毒瘤,杀得好,但这八百万人里,多少人是真正的世家子弟,死得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清清白白的百姓。

陆成安很清醒,他可没有成为一个疯子,用最极端的方式去改变格局。

武力造反,只会形成内部动乱,发生内战。

新兴势力和保皇势力必然会有一场血战。

更何况,陆成安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在汉王、晋王的信任下,逐渐身居要务的陆成安是做不出来像是司马懿这样窃国的勾当。

他是靠着皇室的倚重才上位的。

近半的力量,都是有汉王、晋王的协助,才慢慢让陆成安有了这个机会积累下来。

陆成安怎么可能反过头来,去打自己的恩主,尤其还跑去对付自己的老婆。

先不说别的,陆成安若是造反了,最信任他的晋、汉两位殿下得多伤心啊。

其实最合理、最避免内部混战的一个办法,就是推选出一个足够能改变大晟王朝局面又愿意听从陆成安重新制定规矩的女帝陛下。

画面一转。

陆成安开始在云南、贵州、江西三个地方进行招募乡勇,募兵勤王。

乡勇是最低级的战斗力,其实说白了就是换了一身装备,多了武器的农民,在战场上,更多的作用是充当声势。

和敌军交手,损失多了就会士气下滑,出现逃兵溃败而退。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可能起手就能招募到什么精兵悍将。

而这些乡勇,在战争中不断锤炼,成为一支精锐之师,也是时间上的问题。

战事越频繁的年代,士兵的强度同样越高。

【正英十六年十二月,你携带着八万大军,入京勤王,由于汉王在边境施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放弃了大量的小型县城,固守主要的城池,蒙古人无法扩大战果,又极难攻坚主城的情况下,侵占了部分边疆后选择驻军震慑。】

【你入京后,朝中大臣多有笼络之意,世家向你表达了善意,愿意为将军效力。】

有兵权就是爹。

这句话写得那是一个明明白白。

而陆成安注意到汉王这一手处理,不得不说那是相当恶心游牧民族。

【北京保卫战】的经验不是白给的。

攻城战,自古以来都是最难打的。

在内部没有出现巨大裂痕前,想要攻下一个固守的大型城池,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掩体优势,墙体优势,能挡住多种进攻的手法。

当年崇祯什么事情都不管,就单纯搞钱搞钱再搞钱,不随便调换官员,让地方官员待在自己的城池里好好守着。

大明朝都能再苟个二十来年。

对付游牧民族,固守绝对是最佳的策略,大宋抵抗了蒙古四十六年,就是利用地形优势死撑固守。

我不主动出击消耗己方的实力,只防守的话,在古代这种攻城难的局面下,打下一个城池很耗费力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