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对不起,是我的判断保守了.(1 / 2)

加入书签

第172章 对不起,是我的判断保守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匍匐。】

【你是苏为英,你出生的时候天生异象,一道璀璨之星滑过天际,在夜幕之中,整个京城因此短暂地明昼了几秒钟。】

【你的父亲是陆成安,你的母上是苏瑾若,你是大晟朝的皇室,你深受你的爷爷正英帝的喜爱。】

【由于母上太初帝常年对外征伐,父亲英年早逝,你的孩提记忆中,对父亲陆成安的记忆只剩下了他英姿飒爽的伟岸背影。】

【父亲的早逝,这使得你从小就在正英帝的膝下为伴。】

【你有一个皇姨,名为苏知清,赐号秦王,她时常会来看你,但因为母上的时常在你面前说起秦王的事情,让你对秦王的印象并不好。】

【你的爷爷正英帝,时不时就在你耳边说起历朝历代大晟朝皇帝的故事,耳熟能详下,你滋生了野心,对整个国家有了一个全新认知。】

【十年间,你不断吮吸着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你在爷爷的强烈反对下,毅然决然地跟着母上参与各地战事,这些事情让你的阅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你的母上太初帝苏瑾若将你父亲陆成安编撰的一籍交在你的手上。】

【看着父亲著写的遗著,又在疆场上的不断厮杀中,你体恤到了底下民众的心意,意识到了百姓在久经战事后的苦难。】

【边疆上,你观察到了十室九空后的民生凋敝,并因此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立志,要让百姓过上安定小康的日子!】

【但是,随着边疆局势的慢慢展开,你对这些地方的情况,亦是了如指掌,你清楚,若是放任这些异族之人,终将成为心腹大患。】

【十四岁时,大晟朝对高句丽展开了最后的总攻,在攻灭高句丽之战中,你和诸将相处融洽,在几次小型剿灭战之中崭露头角,并顺势对百济和新罗展开了攻势。】

【十五岁的你,在军中已崭露头角。】

【十七岁时,太初帝,你的母上因病而疾,你接手了一个在频繁征战后而摇摇欲坠的大晟王朝。】

【你立下新的年号——同辉。】

【继位初期,大晟朝接连爆发了由于时局腐败而初现端倪的土地兼并问题,之后发生了天灾人祸,导致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愈发突出。】

【在即位的第三年,全国各地接连发生起义,先前因《改土归流》暂定下来的土司,再次兴风作浪。】

【由于在军中享有威望,年少早成,你指挥镇定,一边对着灾区进行了赈灾,沿用了人品和能力兼具,值得托付的贤臣张瑞,一边指挥老将吴明进行平叛,用人不疑,因为常年征战,国库亏损严重,故此在武力平叛的同时,设法缓和解决各方之间的矛盾。】

【朝堂上,你一改太初帝对于文臣的漠视,广开言路的同时,对着百姓减轻赋税。】

【二十岁时,荆襄地区出现浩浩荡荡的流民起义,你深思熟虑过后,没有打算暴力平叛乃至于除恶必尽,而是在平定起义后,抚治荆襄流民,特设郧阳府作为当地的经济特区。】

【你清楚,这些农民起义,多数都是被生计所压垮,是你的母上多年征战而引发的积怨,被日益扩大的土地兼并、租税徭役所迫。】

【你决意在这次起义中,只除首恶与罪大恶极之辈。】

【随后,你下令由时任都御史的王阶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

【流民在附籍后,垦辟老林,从事农作,开发药材、竹木、铁、炭等资源,荆襄原本的山区逐渐开始民户稠密、商旅不绝。】

【你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

【消除了苏松河道中的水患,再度让苏松成为了鱼米之乡。】

【二十一岁时,你着手改革弊政,处理人事安排,整顿吏治,而后改革政策,力改了几代沿用下来的弊政,并且逐步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危及统治的社会矛盾上的尖锐问题。】

【你从父亲的遗著之中,发现了一道策令,极为适合眼下慵懒懈怠的朝政,不久后沿用了《考成法》,迫使各地官僚勤政奋进。】

【二十二岁时,整改吏治后的大晟朝上下焕然一新,逐渐呈现出蒸蒸日上的中兴气象。】

【你重用贤能,文臣任用了诸如——张瑞、张珣、王阶、陆成臻、刘宗贤、马鹤来等人,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同辉六年,二十三岁时,边疆传来一则急报——】

【两年前,大晟朝内忧外患之际,有草原部族趁机席卷大晟朝的西域都护府,攻下最偏远坐落的数座小城,尚有一孤城正在死守,还望朝廷发兵援助。】

【求援将士泣不成声,满朝文武尽皆劝言。】

【救援孤城,先且不说消息极其不便,光是路途遥远就可见救援的难度,只怕是在朝廷接到求援急报的时候,这座孤城中的将士就已被人重重围困,等到大晟朝的援兵赶到,守着孤城的将士们,估计早已是尸骨无存了。】

【大晟朝好不容易走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若是再起征伐,对外战争,只怕陷入泥潭之中,重现太初帝时的穷兵黩武。】

【你!太初帝苏瑾若的嫡长子!当今的大晟朝皇帝,君临天下的帝王,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你不想让奋力血战的将士们因此寒心,于是面对群臣慷慨激昂地说道:“今,孤城之士,死节以谢国恩,朕自当以国士而待之。”】

【“朕,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蛮虏如复犯塞为寇,朕将何以使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