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未雨绸缪,求索7床病人的病因(2 / 2)

加入书签

急诊科的工作又累又危险,收入还低。

所以医学界流传着一句话,劝人进急诊科,小心天打雷劈。

久而久之,也就没几个医生愿意真的长期呆在急诊科工作了。特别是那些有实力的医生,一个个历练出来后,跳槽到权重科室,吃香喝辣,地位还高。

留不住精英级的医生,必然导致急诊科的抢救水平很差劲。

怎么办呢?

后来出现了重症医学科。

急诊科接诊的一些危重症患者,搞不定时,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出手为患者保命。

论生命支撑、生命监护,麻醉科的医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这也是国内早期的重症医学科,骨干医生基本都是麻醉医生。

再后来,内科的营养支撑融入重症医学科,与麻醉医的各项生命支撑双剑合璧。这就相当完美了。

渐渐的,一些重症病人住进icu,不再是活着进去,死的抬出来。

活着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渐渐增多。

发展到如今,重症医学科已经吸纳了医技科的检查、内科的营养支撑、麻醉科的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撑、外科的手术支持。比如有创呼吸机,气管切开插管,挂尿袋等等。

可以说,现在的重症医学科代表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

从各科室抽调精英医护,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与生命支持,以及各种治疗。

不过再怎么发展,麻醉科的医生占据了先发优势,目前在重症医学科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

“原来石医生以前是麻醉医生,沉默寡言也就能够理解了。您说与麻醉科相比,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是不是更好?”

周灿很好奇,到底哪个科室更好?

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这两个科室都显得相对神秘。

收入、发展前途,知之甚少。

“各有各的好吧!石医生转型到重症医学科,应该属于转型非常成功。他以前在麻醉科虽然也升到了主治级别,跳槽到重症医学科后,职称不变。但是他今年很可能评上副高职称,如果仍然从事麻醉工作,不一定评得上。”

评副高职称是很多主治医生的一个坎。

至少一个省级以上的课题,三篇核心期刊水准的论文就足以卡死很多人了。

至于副高职称的笔试考试,那只是最容易的第一个小关卡。

石医生的年龄应该是39到40岁左右。

一些天赋好,基础好,运气好的医生,可能38岁就能评上副高职称。但是终究只有那么极少的一小撮。

很多人,45岁前能评上副高职称就已经谢天谢地。

为什么要加上一个运气好呢?

因为选课题研究时,如果能抱住某位大佬的大粗腿,参加一个不错的课题,或者分给你一个较普通的课题给你主持。

这些好事都需要运气和人品才能得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