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联姻(1 / 1)

加入书签


  铁血残唐正文卷第11章联姻李裕一听,自己封地的父母官也来了,赶紧请进来问问情况。

  周宽一看就是个读书人,有些文弱,可是脚步坚实,目不斜视,不卑不亢。

  “臣南阳县令周宽,参见德王殿下,见过节帅,见过刺史大人。”

  “免礼,请起。”

  赵匡凝和赵匡明都对他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周父母,说说南阳的详情如何?”

  “是,殿下。”

  “咳咳。”周宽清了清嗓子,这才一拱手说道:“殿下,南阳县,古称宛,也叫宛城。”

  “《说文解字》中说过,‘宛,屈草自履也’。

  夏初,‘邓为禹都’。舜帝其子曾封于南阳。

  商、周时,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之南,被周人称为‘周土’。

  周天子曾在此地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诸侯国。

  春秋时,楚设宛邑,称为宛,后期为秦所据。

  秦昭王三十五年,初设置南阳郡。

  秦统一天下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匠人者云集南阳,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

  西汉时,南阳设立工官、铁官。

  东汉时,光武帝起兵南阳,是为‘帝乡’。

  诸葛先生躬耕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之计。

  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四万顷。

  南阳郡人口二百四十万,为各郡之冠,郡城周长七十二里,为冠绝一时的大城。

  晋初,曾为南阳国,辖十四县,都宛。

  隋郡改州,后又州改郡。

  有唐一代,天下设为十道,南阳属山南东道管辖。

  自高祖至玄宗九十年间,南阳先后设置纯州、郦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显州、湖州、新州、鲁州和仙州。

  玄宗天宝元年改州为郡,邓州称南阳郡,唐州称淮安郡。

  肃宗乾元元年又改郡称州,县加以合并。

  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周宽侃侃而谈,把南阳县的历史沿革说的头头是道,李裕都听傻了。我去,人才呀!

  “如今又如何?”

  “殿下,南阳以前指的是整个邓州,如今的南阳县只是邓州六县之一了。在安史之乱前,南阳有万户,人口近四万,为上县。”

  “如今呢?”

  “如今有户五千,人口两万,为中县。”

  “这是为何呀?”

  李裕一想,以前一个邓州就有两百多万人口,现在可差了太多。

  “安史之乱后又有黄巢民乱,各种战乱死伤枕籍,现在能有这些人口已经是经过两年的恢复了,荆襄刚接手的时候,只是下县,有户三千,万人。”

  “嘶”

  李裕抽了口凉气。

  人口太少了,别说养兵了,就是养个王府估计都够呛。

  唐制,四千户以上为中县,设县令一人,正七品上;县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县尉一人,从九品下,因超过四千户,可增县尉一人。

  南阳县县令周宽,县丞高适,主簿王迁,县尉李怀仙。

  今天这些县里主要领导都来了,只是除了县令周宽之外,其他人品级太低,没有资格觐见而已,都在县衙外候着呢。

  “周父母,既然南阳现在已是封地,该如何处之?”

  “殿下,南阳既是亲王封地,当设亲王国。”

  “哦?那是什么规制?”

  李裕以为来南阳搞个王府就得了,谁想还能建国?!

  “殿下,亲王国,设国令一人,从七品下;大农一人,从八品下。掌判国司,国尉一人,正九品下;国丞一人,从九品下。学官长、学官丞各一人,掌教授内人;食官长、食官丞各一人,掌营膳食;厩牧长、厩牧丞各二人,掌畜牧;典府长、典府丞各二人,掌府内杂事。长皆正九品下,丞皆从九品下。

  有典卫八人,掌守卫、陪从。舍人四人,录事一人,府四人,史八人。”

  李裕心里一琢磨,这就要四十人。

  看样子这些人还得着落在周宽身上。

  “周父母,我有资格建亲王国吗?”

  “有。既然南阳县是德王的封地,则可在南阳县建亲王国。”

  “那王府还用建吗?”

  “殿下,亲王府是殿下的私宅,也得建,亲王国相当于现在的县衙,都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机构。”

  “嗯,赵刺史,周父母能不能当我的国令呢?”

  “这个……”赵匡明看看周宽,这是降级了。中县县令是正七品上,国令是从七品下,这差了三级呢,差了不少的钱粮。

  “呃,别误会,王府长史也给你兼着,如何?!”

  要知道,亲王府长史的级别可就高了,从四品上,李裕这是让周宽任德王府长史兼亲王国国令,可以说里里外外一把手,大权在握了。

  “谢殿下恩典,臣周宽誓死报效殿下。”

  “嗯,起来吧。”

  因为李裕知道周宽是赵匡明的内侄,这也是给赵氏兄弟莫大的信任了。

  “周长史,关于王府和王国的人事安排你就提交一个名单吧。”

  第一件事就开始放权了。

  “是殿下,臣尽快呈递。”

  “休息一日,明日启程吧。”

  当晚,赵匡凝兄弟举办了欢迎晚宴,能到场的大小官员都来了,李裕嘱咐周宽,把南阳来的县丞、主簿、县尉都请来,一起见见面。

  跟随护卫的四百侍卫也得以吃上了酒肉,李裕的一百私兵反而滴酒不沾,警惕的护卫在身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凝拉着李裕的的手,细谈家常。

  “殿下今年十五了吧?”

  “节帅,我今年虚岁十六了。”

  “哦?那岁数可不小了,怎么没见到王妃啊?”

  “哈哈,赵节帅是想问我娶没娶妻吧?”

  “呵呵,唐突了,唐突了。”

  赵匡凝一阵尴尬,可他这种老狐狸尴尬也就一会儿的事,立马又面色和蔼的看着李裕,等着他的回答。

  “唉,说起来,我这婚事还真是耽误了。”

  赵匡凝是老狐狸,脑子一转就想明白了。

  当初他封太子的时候,岁数太小,登基的时候才十三岁,也没到娶亲的时候,结果两月就被废了。

  被废之后,降等为德王,哪个公卿大族会把嫡女嫁给这个废帝?这不就耽误到现在么!

  呵呵,天助我也!

  “殿下,我有一嫡女,年方十四,尚未婚配,如不嫌弃,我想上疏求圣人指婚,不知意下如何呀?”

  周围的官员都把头低下了,见过不要脸的,还真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上赶着送女儿啊!

  “节帅厚爱,裕深感五内,多谢成全!”

  李裕立马起身,对着赵匡凝深施一礼,这就是答应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李裕早就有和赵氏兄弟结盟的心思,只是他一直没找到契机,现在赵匡凝主动示好,自己得接着!

  赵家掌握着荆襄八州之地,如果赵匡明再把荆南占了,那就是整个山南东道十二州的地盘尽在手中。

  只要能保住这些地盘,那就有一定的实力与朱全忠、李克用、王建斗一斗了。

  至于淮南的杨行密,还是先联合的好。

  “哈哈,好!殿下,我这就上疏朝廷。”

  赵匡凝老怀大慰,旁边的兄弟赵匡明对着他直使眼色。

  赵匡凝低头问道:“贤弟,你是何意呀?”

  “兄长,我,我家碧娘……”

  赵匡凝知道兄弟家的明珠碧娘,一直待字闺中,一时没明白兄弟的意思。

  见兄长还在犯糊涂,赵匡明拉拉兄长的衣袖,低声说道:“兄长,绣娘一人嫁入王府太单薄了,也得有人帮衬才行,碧娘从小就聪明伶俐,与绣娘姐妹情深,她们俩一起嫁入王府不好吗?”

  嘶

  赵匡凝这老狐狸眼珠一转,想了想说道:“贤弟呀,这你舍得吗?”

  “哎呀,兄长啊,咱们赵氏在荆襄多年,一靠朝廷,二靠左右逢源的维持,如今德王就藩南阳确实是个好机会,咱出手就得狠,别人想插手都没机会。”

  “嗯,有道理。”

  他转头对着正和周宽低语的李裕说道:“殿下,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我和舍弟商量了一下,要效仿娥皇女英故事,我家嫡女绣娘和舍弟明珠碧娘共同嫁入王府,不知殿下……”

  这句话不仅把李裕搞懵了,连边上的周宽都张大了嘴巴。碧娘是周宽的表妹,他知道自己妹妹的情况,明眸皓齿闭月羞花,绣娘也是一般无二。德王殿下如真娶了两个妹妹,那真是和他们捆绑的死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