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钱币历史(1 / 1)

加入书签

秦朝钱币

秦统一中国,也统一了货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或24两?[1]);铜为下币,单位“半两”。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初为圜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中国。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中文名

秦朝钱币

重量

10到20克左右

钱径

3.2-3.4厘米

分类

上币和下币

快速

导航

史籍研究

出现

《史记.六国年表》:“(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帝之会稽、琅邪,还至沙丘崩。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复行钱”是秦始皇所为,根据就是这件事写在始皇帝名下。其实,《史记》年表中系事的体例是按事件发生先后排列的,“复行钱”显然是秦始皇死后二三个月的事,为秦二世所行。秦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出游,十一月过云梦,后上会稽,北至琅邪;大约六月至平原津而病,七月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主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遣使杀蒙恬;大约八月从九原经直道至咸阳;九月,葬始皇于郦山;“复行钱”只能是秦二世在葬始皇时或稍后下的诏令。

对“复行钱”的理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就是国家开始掌握铸币权,但从秦惠王“初行钱“始,国家掌握铸币权已百余年,何须二世为之!倘二世才想到掌握铸币权,当时秦王朝已危机四伏,大厦将倾,即使真有这样的法令也行不通。那就等于说,秦统治者始终没有掌握铸币权,这难道符合事实吗?还有一种看法,陈直《史记新证》:“此云二世复行钱,中间必脱有废行钱的记载。”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亦云:“行钱之初自惠文,以来中间不闻废钱,何云复行。”“复行钱”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国家重申发行货币的法令,此法令不须在“废行钱“之后颁布。事实是自惠文王铸行半两钱以来,轻重大小虽时有变化,但由国家铸行从未中断,那能有“废行钱”或“废钱”的法令。吾友郭志坤认为“复行钱并非照搬原来的钱版,而是重新改铸新钱”。

此说有据。当时二世要以空前的盛况埋葬秦始皇,以巩固其继承人的地位。但由于秦始皇晚年连续大肆兴作,积蓄消耗殆尽,国库空虚,财政困难,要对付极端铺张的丧事钱不够用。如果按以前“重如其文“的钱范铸钱,铜料不足,钱重难铸,只得另造钱范,变换版式,改铸轻钱含量大减,,实际是用通货贬值的办法,搜刮民财。当时的通货贬值就是铸造不足值的半两钱,以代替足值的半两钱,钱文面值不变而金属作为官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这种轻钱百姓不接受,流通有困难,故要重申行钱法令,说明这种减重钱也是国家所铸,与以前的半两钱币值一样,都受国家法律保护,不许百姓拒绝使用。

秦二世“复行钱”以后的半两钱,体积明显较前轻小。如从始皇陵t2出土的半两钱,直径2.7厘米,重4.1克,合秦制6铢稍强。始皇陵北鱼池村遗址出土的半两钱,直径在2.6至2.8厘米之间,重量在2.2至3.8克之间,合秦制3.3至5.7铢。这些钱例较秦统一不久铸的标准钱,均减轻一半左右,但钱型较整齐,钱文小篆,字形稍长,当属官钱,可能是二世所铸

与此基本相合的钱范也有发现。临潼县油王村秦代芷阳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出土一件铜质半两钱范,主浇道两侧排列半两钱模14枚,钱径2.7厘米。在秦始皇陵东2.5公里处,发现秦铸钱作坊遗址,有两件铜质半两钱范:一件内有半两钱模12枚,钱径2.8厘米;一件内有半两钱模14枚,钱径2.6厘米。钱径均比以前标准钱范显著变小,而与始皇陵t2和鱼池遗址出土的半两钱大小相近。说明此钱范属于秦代晚期遗物,有可能是秦二世“复行钱”后的钱范

秦二世即位刚一年就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私铸蜂起。于是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两,亦称“秦榆荚钱”也出现于市场。可见一国之货币可以反映国力之盛衰。“复行钱”是秦王朝行将倾覆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敲响了“半两钱”走向衰落的丧钟。秦末货币的严重减重变质,与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