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富农与人马(1 / 2)

加入书签

长安城外一处农田,田畔大桑树下,武帝负手而立,刘据与魏伴伴在一旁陪同,此次出行连卫皇后也在一旁跟着。

卫皇后想要看看自己儿子做了什么新奇的事物。一众人仔细看着正在农田里试用曲辕犁的农夫。

远处河畔有一队侍卫与工匠正在忙活。

……

待到丞相公孙弘带手下仓曹长过来,随着丞相公孙弘一起来的也有九卿大司农郑当时。

诸位一见曲辕犁,都惊讶器物之奇特,不由的亲自上手一二,尽兴后方才聚于田畔大桑树之下。

一旁躬身而立的仓曹长胡岳陪着丞相公孙弘,正在向武帝汇报讲解。大司农郑当时在一旁补充说明。

仓曹长胡岳:“…这种新犁可使耕作速度减半,且深耕细作,若能推广大汉全境,必可使仓禀充实,国力恢复加快…”

待其说完,公孙弘抚须道:

“陛下,正应如此,连年大战对国库粮耗巨大,原本必须要修养生息两年才方敢再动刀兵。

陛下唤臣来时,臣正要上书给陛下,希望陛下劝农事,鼓天下务农。

此番看过,同胡岳所言,必能使两年后余粮更胜以往。”

听完丞相所言,大司农郑当时点了点头振道:

“陛下,臣有话要言。

此时,我大汉北境皆种粟、麦。普通田地农户五口,劳力二,春耕百亩,一年一熟,岁收三百石。有精耕细作者,岁收可得近四百石。

南境多种稻,一年一熟,同样岁收尚不足三百石,若精作,亦可多十之一二,且耕作快捷,民可垦荒一二。

故此物推及全境,可多得粮十之二三啊,民富即陛下之汉室兴。”

武帝淡定的点了点头,继续负手而立,动都没动道:

“朕明白了,公卿且继续看,尚有一物未观。”

于是又待了一会儿,一侍卫跑来跪地禀报:

“陛下,装好了,可以一观。”

武帝这才转头对众人道:

“走,卿等随朕去那边看看。”

“诺。”

众人连忙跟上武帝,向河畔走去。直行数百步,到了河畔。只见一大轮耸立河中,河边架有木斗,然后有许多长木槽续连而来。

待众人站定,武帝向前一步,负手而立:“开始吧。”

侍卫吧:“诺。”

只见一侍卫爬梯而上,抽出隔阻木,筒车吱吱呀呀的就开始转了起来,等到最下面的竹筒转到最高点时。一股水流哗然而下,在木斗里溅起些许水花。

随着竹筒一个一个将水流投入木斗,木斗中的水很快就超过木斗出口处的豁口。随后水流就顺着一个个长木槽开始流动,不一会众人面前的水槽就流出水来,在土地上砸出一个小泥坑。

众人一阵惊讶,忽然大司农郑当时抖了抖衣襟,激动的说道:

“陛下,此乃神物啊!有了此神物,大汉的下田就可以变中田,中田变上田,上田变良田。若是辅以河淤,大汉处处良田不是远望啊!

即便是大旱之年,也不会有太大灾难爆发。”

仓曹长胡岳:“若如此,仓禀实指日可待,一年民众就可休养生息过来。”

公孙弘抚须道:

“陛下,生民休养生息还需时日,还望请陛下谨慎用兵。”

武帝沉默思索了一会儿,道:

“生民休养生息是应该的,朕一年内必然不会妄动刀兵,匈奴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大汉早一日击之,则少损于自己。此事暂且押后,稍后廷议。”

此时刘据心里正在疑问,南方竟然是一年一熟,不应该一年两熟吗?最少也应该两年三熟啊?

于是他摸了摸头,看向大司农,问道:

“大司农,请问南方为什么不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大司农想了想:

“殿下说的一年两熟是什么?南方春时作,秋时收;秋时作,夏时难收,且稻苗难育。”

“意思是一年内两次成熟。那为什么不在秋冬之际种麦呢,夏初可收;再种稻谷,则秋冬之际可收,越往南效果越好?”

刘据抖了抖衣襟,引导道。

“如此说来,这般稻麦轮作,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似乎也不是不可能。似乎也没有对育秧的影响。”

大司农思索了一会,稍显疑惑的说道。

众人听了这么多,仔细一思索,感觉深以为然。

武帝心中欣喜,却面带威严:

“如此粮足则兵将勇,兵将勇则无不胜。”

刘据上前一步,又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