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曹操定兖州(2 / 2)

加入书签

“将军乃当世之英雄,心系百姓之疾苦,虽起事于黄巾,却不失英雄之气!张角辈百万之众,终不免身死族灭,将军岂愿步张角之后乎?诚如将军所言,天下之运非操所能存也,然操若能得将军之助,则天下之运操必能存也!大丈夫立世当拜将封侯,岂能以身陷于贼乎?若将军愿拥众助操,操愿以州事托于将军,望将军思之,操顿首。”

管亥仔细想了两天以后,正式向曹操回信请降,曹操大喜过望,当即表管亥领任城国相,拜骁骑校尉。

管亥随即号令兖州境内的青州黄巾归降曹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卒30余万,另有各等眷属及流民近百万,曹操从中挑选了6万余名可战之兵编入自己的部队,号“青州军”,余者一律合编屯田。

兖州时局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曹操短时间迅速平定了兖州黄巾,顿时令诸侯们刮目相看。

兖州黄巾既平,曹操随即大力发展自己的执政团队,征辟大量有才干的名人入仕,他的幕僚团队迅速开始壮大。

除去之前在东郡加入的荀彧、陈宫,曹操又在兖州征辟了一批新的人才。

毛玠拜治中从事,毕谌拜别驾从事,满宠拜簿曹从事,许汜拜治中从事,枣祗拜东阿令,程昱拜孝张令,吕虔拜湖陆令,荀彧、戏志才担任谋主。

领兵的将领们也纷纷有了自己的位置,乐进拜陷阵校尉,夏侯惇拜厉锋校尉,曹仁领东郡太守拜折冲校尉,曹仁拜厉锋校尉,夏侯渊拜骑都尉,曹纯、曹洪、马超等拜为都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跟随鲍信一同断后的骑兵中,有一位名叫于禁的百夫长表现非常出色,其英勇表现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拜为军司马。

老朋友鲍信在曹操夺取兖州的过程居功至伟,拜奋武将军。

兖州豪强李乾势力极大,深知豪强影响力的曹操邀请李乾入伙,李乾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支持曹操,遣其侄李典进入曹操军中,曹操拜李典为都尉。

凡事都有两面性,曹操在兖州的胜利引起了张邈、袁遗等人的疑虑,他们以前支持曹操入兖州,是希望能有一个势力均衡的伙伴,并非想有一个实力强劲的上司,曹操势力的极度扩张,两人与曹操的态度变得微妙起来。

陈宫的内心则是极大的不满,他认为自己在曹操夺取兖州的过程中是首功一件,心中对东郡太守之职期盼已久,没想到此职曹操给了曹仁,只给了陈宫一个从事之职,顿时大失所望。

而兖州士人之中,本身就反对曹操入主兖州的大有人在,就是留任在曹操账下的人当中,也并非全都真心的支持曹操。

总而言之,由于夺取兖州的速度过于迅速,曹操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基。

袁绍则对曹操在兖州的成功颇为欣喜,在他的心目心目中,兖州已经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袁绍此时的情景有些不妙,公孙瓒所部势如破竹,本就对袁绍强夺冀州心怀不满的郡县纷纷投降,而袁术则不失时机的命鲁阳孙坚和洛阳杨奉合兵一处攻击河内的颜良,陶谦的徐州军也集结完毕,做好了攻击了准备。

刘备也接到了公孙瓒的命令,公孙瓒命刘备率兵与在威县汇合,共同向邺城方向进攻。

身在昌都的刘备接到公孙瓒的命令以后急招牵招商议,将公孙瓒的书信递给了牵招:

“子经,公孙瓒命我前去,我该如何应对?”

“镇北来招,府君不得不去,只是平原地处两军前线,袁绍军必会攻之,府君好容易才占据了这几处,在我看来失不得,应当派兵加强平原防御,若是公孙瓒胜了还好说,一旦败了必然首当其冲面对袁绍,府君不可不察。”

“云长自晋阳返回后留在了平原,翼德寻回了田豫以后来到了北海,由云长和田豫守平原可保无失,我与翼德领兵前去公孙瓒营中,子经则留守北海,如此可行否?”

牵招听完刘备的部署,思索了一阵说道:“北海共有骑兵三千余人,步卒约万余人,府君此次前去可只带两千骑兵前去,平原现有兵力只有两万余步卒,可将余下的一千骑兵派往平原,如此才可保无虞。”

刘备点头同意,随即与张飞率领两千余名骑兵离开昌都,一路向西汇合公孙瓒去了,余下的骑兵则星夜兼程前往平原。

关羽自晋阳返回平原以后,接替简雍接手了平原,每天不停地训练士卒,同时征发了大量的役夫修缮城池,原本关羽已被刘备表为北海国相,现在战云密布,也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晋阳之行对关羽的触动极大,他发现华夏军极其重视部队的训练,对每一名士兵的要求都极为严格,而不是像其他诸侯那样疯狂地追求数量,关羽现在有意的去按照华夏军的训练方式训练着自己的士卒,由于对华夏军的体制只是走马观花,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关羽心中并没有把握。

当一千余名骑兵到达平原以后,关羽的心中安定了不少,马鞍马镫等装具已经在诸侯军队中全面普及,骑兵的冲击作用大大增强,这些骑兵的到来对平原的防御有很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刘备率领的骑兵也到达了威县,与公孙瓒亲率的四万大军汇合在一起,全军开拔向界桥进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