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吾见吾乡(上)(2 / 2)

加入书签

那是一块桃符,上面刻着“郁垒”二字,而在桃符的后面还刻有一行小字,是新加上去的,那是一竖排小纂。

东方玉此刻正站立在一把漆黑厚尺之上,遨游在天边,俯瞰脚下的山野之间。飞过一条条溪涧、一座座山丘,年轻人都不曾停留,只是粗略看过一眼便是御尺离去。

人间风景千千万,山野田间占一半。

东方玉如今所处的地界,是梧桐福地中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从天上望去,书院里头的夫子正带着学生们坐在庭院中,以眼前雪景教学、作诗。东方玉心念一动,那把漆黑重尺逐渐降下高度,最终在一处小镇外湍湍的溪流旁落下。

这边仿佛是最能感受到春意的地方,溪流解封,岸边的垂柳也是渐渐舒展,积雪消融,花蕊逐渐跃上枝头。

东方玉重新戴上斗笠,绕了半圈,来到这座小镇的大门口处,抬头望去,那看上去下笔极重的“知春”二字历历在目。

这位年轻人正了正斗笠,望向镇子大门口的那块简陋的牌匾,笑了笑。

“好名字。”

白衣年轻人进了镇子去。

开春之际,镇上人不算少,铺子倒是挺多。街坊邻居忙着扫去门前仅剩的些许积雪,开门迎客。在这个季节节点,字画铺,酒茶铺子和吃食店子人尤其的多。

东方玉走近一家名为“春韵”的字画铺子,前方站着好几个人,穿着各不一。穿着蓝色袍子略显苍老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杯还冒着热气的茶水。身着相对朴素。一身粗布棉袄的年轻男子。一位身背竹箱,头戴棉帽,手里还拿着一卷书籍的书生,以及一些街坊上的教书先生都围观在这间字画铺子前驻足围观。东方玉稍稍往里挤了挤,想着凑个热闹。只见那铺子门前摆放着一张长木桌,呈暗红色,桌面上看得出来是经过长期打蜡保养,亮闪闪的,上面铺着几张竖长的红纸,身穿红色棉袄马甲的鹤发老者手持毛笔正在写那诗词。

东方玉瞧了瞧桌子旁,还放有几幅早已写好的诗词。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东方玉连忙问了问那位背着竹箱的书生。

“敢问这位先生,在我认识中,这春帖都是用剪贴,为何这里却是用手写?”

那位书生也没闲麻烦,反而笑着与他热心介绍了一番。

“这些帖子与那窗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地方习俗,是为写春帖子。在宫里头一般都是用剪彩的形式裁剪出来的,我们这些小乡镇没有那个习惯,于是干脆就用手写了,这样还来得快些。与其说是手写,更像是手画。而这位铺子的李掌柜,便是这十里八乡,画春帖最神的一位了,如果公子喜欢的话,倒是可以买一些回去,讨个喜庆也好。”

东方玉微笑着点了点头,道谢一声后,便是继续观看那位掌柜画春帖。

待到掌柜停笔之后,站在其身后一位穿着红衣棉袄的年轻姑娘便是示意大伙可以购买了,又往店里招呼了几位伙计,将先前的一些存货也一并拿了出来,挂在了铺子门口前。围观的众人纷纷开始进行挑选,一副春帖说贵不贵,有十五两一副的,也有十两一副的。

东方玉走来走去,挑选了两幅写有小楷诗册的斗方和门心各一幅,过去结账的时候,那位掌柜的看了一眼这位头戴斗笠的年轻公子,眯着眼睛,笑得很慈祥。

“这位公子眼光不错啊。”

东方玉笑了笑,摆了摆手,说道:“”只是识货罢了,还是掌柜的一双妙手,才能作出如此佳作,让晚辈大饱眼福。”

掌柜的听到这句话,笑眯眯的给这位会说好话的识货年轻人少了五文钱,但是这位白衣年轻人还是给了三十文,留下一句“物有所值”,便是转身离去。那位已是年过七十的白发掌柜在年轻人离去后朝那个方向拜了一拜,嘴里喃喃自语。

“不知道又是哪位山头的仙师下山游历来了。”

端来一杯热茶的先前那位红衣姑娘也朝着那位年轻人离去的方向看了看,转头对老人笑着说道:“爷爷,都说那山上的仙师下山大多数都是掩人耳目,使了那障眼法,如何能让你看出来啊?”

白发老人摇了摇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喝出一口白气,瞥了一眼身旁的红衣丫头说道:“你爷爷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出门求学去了,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哩。这么多年的游历,还是见过那么一两位山上仙师的,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

红衣姑娘眼睛眨了眨,整个人趴在那前柜上,点了点头。

“那还真是一位年轻仙师哩。”

东方玉收起那两幅春帖,进了一家酒肆,点了半斤镇子里的特色佳酿,名为“水柳酿”的酒水,热了热,又点了一盘酱牛肉,一杯下肚,口感还不错。虽说比不上自家家里酿的那些个酒水,口感要稍稍温和一些,没有那么烈。白衣年轻人又环顾四周,见这里男男女女都是喝这种酒水,又听了一些只有在酒局上才能听到的乡野趣事和江湖杂谈,便是买了好几坛“水柳酿”带走,出了酒肆去。

在春韵镇逛了一时半会,吃过了开春必吃的春饼,又称“咬春”,味道非常不错,东方玉便是后者脸皮询问这春饼如何制作,卷春饼哪几样才好吃,配春饼是喝酒还是饮茶,一通问了个遍,最后一一得到答案后,才安心离去。

离开镇子,来到一处山野田间,东方玉散步走了一段路程,看过了山间开始劳作的农夫们,蹲在人家田边看了好一会,这才离去。

这次横在年轻人眼前的一座山头,之前问过春韵镇上的居民,得知这座山叫做莱春山,是属于一个叫作衔风廷的修士宗门,只不过很小罢了。

东方玉站在山脚,摘下斗笠,抬头望向山巅。一踏进此片区域,便是感受到了与这方圆百里之外截然不同的山水气运,这位白衣年轻人笑了笑。

“既然都来了,那就上去打个招呼吧。”

白衣年轻人踏上登山阶梯,白衣摆摆,在这青衫绿水见凭添了一抹白点,不断登山而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