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 / 1)

加入书签

1970年,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日内瓦大学教育科学学会会长、社会学教授、卢梭学院院长、实验心理学讲座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巴黎大学发生心理学教授、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卓著科学贡献奖”获得者)发表了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

在书中,皮亚杰阐述了人类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他将个体的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成运算阶段。

书中阐述道:认识既不是形成于主体的先天意识,也不是形成于客体的后天映射。而是形成于主体和客体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介)——活动。虽然有观点说,主体和客体的联系首先在于感知觉,但感知觉只有在活动发生时,在会被赋予意义,不存在没有活动的感知觉。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该阶段的婴儿活动有两个特点:主客体缺乏分化;活动自我中心化。由于二者缺乏联系,所以婴儿这个时候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主体连自己就是活动的发源者都不知道)。

婴儿最初的各种活动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系统,比如注视、吮吸、把握等活动,这便是主客体缺乏分化的体现。主体只有通过调控这些活动才能肯定自身的存在,客体只有在顺应或者阻碍客体的活动过程中才能被建构。同时,这个时期婴儿各种活动的唯一共同和参照就是身体本身,于是(在无意识间)产生了一种朝向身体本身的自我中心化。

当婴儿的活动开始协调起来的时候,说明婴儿开始意识到自身是活动的来源,同时,主客体开始分化,婴儿在9~12个月的时候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客体被初步抽象,某一客体虽然在婴儿眼中消失时,婴儿能意识到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这个时期,婴儿的活动基本上是对感知觉与运动关系的探索,所以称为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在该阶段,儿童开始将上一阶段的抽象用语言或者抽象符号来概括,但必须依存于活动,无法独立在思维中出现。(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和非守恒性)

由于主客体分化不完全,儿童会将自身与客体等同,比如认为小草有思想(泛灵论),认为其他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世界一样(自我中心)。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

在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依据具体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还可以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把握抽象概念,从而具有抽象思维,已经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