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章 皇帝明确有旨(1 / 2)

加入书签

朱翊镠也没有刻意加速,军队尚未抵达广宁,便收到乾清宫着火的消息。

他不禁心下一沉。

虽然着火仅限于乾清宫,烧毁的范围有限,并不算大。

但怎么说这也是一件大事儿。

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

朱翊镠能感觉到郑妙谨此时此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立郑妙谨为后时就有朝臣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时更有朝臣反对。

张四维去世,由于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朝臣反对者更多。

郑妙谨这时候无疑处于议论的风口浪尖,这场火来得也太不凑巧了。

张四维过世的时间点也是赶巧,刚好在他出征后的第三天。

以致关于张泰征是否需要辞官回家守制必须由郑妙谨来决定。

压力自然落到郑妙谨头上了。

好在交代过王安,让他从中点拨提醒,不然当初让张泰征接任真定府知府这步棋,就成了一步误人误事的废棋。

朱翊镠想着,如果这会儿他在京的话,情形或许不一样。

收到信息后,朱翊镠沉吟半晌,而后作出这样几道指示——

第一,关于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二十七个月是皇帝的旨意,皇后与首辅都不过是奉旨行事。

第二,乾清宫着火需立即重建,多采用砖石,而少用木漆结构,同时加强避雷防火等措施的建设。

第三,乾清宫着火无论是人为还是天灾,都属意外突发事故,并非什么天谴或有违天和,此乃迷信,有再敢造谣唯恐天下不乱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等于是下了三道旨意,然后派人八百里加急赶紧送往京师。

对乾清宫着火一案的处理,戚继光与王象乾表示赞同,可对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的事表示不解。

这也难怪,毕竟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有几个人能像张居正那样,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

虽然说自古忠孝两难全。

但在古代当与忠孝发生矛盾时,更多的人倾向于先孝而后忠,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孝还谈什么忠?

这个无所谓对错,只是认知与理念的问题。这也是朱翊镠为什么没有强制而采取弹性守制的缘故。

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必非得回家守制三年,并没有强制规定说,一定不能回家守制三年。

朱翊镠与戚继光、王象乾他们一解释,他们似乎也能理解,只是感觉这条路走得不会那么容易。

根深蒂固的传统与理念,哪能会因为一道圣旨就能轻易改变?

……

朱翊镠的旨意很快传到京城。

郑妙谨知道这是为她减轻压力,无论是张泰征守制,还是乾清宫着火,都有人将矛头指向她。

关于张泰征守制,朱翊镠无疑是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

关于乾清宫着火,以强制的手段不许人们随意造谣。

首辅申时行也颇感欣慰,不然他的压力太大了,皇帝刚出征不久,朝中就发生这样两件大事。

而且都十分敏感,处理起来也是相当棘手,引起颇多争议,好像他这个首辅有多么无能似的。

如今有皇上旨意,立马不一样了。

他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三年,与皇上支持效果当然不一样。

他下令缉捕造谣生事者,与皇上下旨的效力又大大不同。

收到朱翊镠这三道旨意,申时行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

但尽管如此,他知道事情也不会就这样轻易结束,尤其是守制一事,反对的呼声依然会很高。

因为皇上的旨意无疑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信号:要改革守制之礼。

其实有人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