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三日后御驾亲征(2 / 2)

加入书签

本来,御驾亲征一般流程如下:由皇帝本人提出口头申请,然后大臣们以各种理由阻拦,皇帝本人继续坚持(必要时可附带威胁、耍赖、杀一儆百等措施),再到大臣们无奈表示同意,最后皇帝发布书面声明诏告天下。

以上流程需要耗费许多时间,而耗费时间的多少通常又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权威,以及大臣们的嘴炮水平。

这繁琐的过程朱翊镠直接省了,其方法还是通过先搞定几个头目,像申时行、吴兑、徐学谟、冯保、陈炬他们都表示赞同,然后再搞定嘴炮水平最高的六科廊言官,基本就可以定调。

点兵点将由吴兑负责,祭祀由徐学谟负责,因为已经做了准备,只需一天时间完成即可。

这样看,朱翊镠决定的“三天之后”出征其实并不紧促。

该交代的也已经交代完了,对申时行、冯保、徐学谟、吴兑、王安,以及郑妙谨与李太后都交代过。

……

不得不承认,从整体来看,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并不热衷于御驾亲征。

除了开国皇帝需要靠御驾亲征来实现统一之外,后继的皇帝们基本都不带兵的,像康熙皇帝这种既爱打又会打的实在是个案。

而事实上,大部分非开国皇帝的皇帝御驾亲征都以失败告终。

最悲惨的当然是明英宗朱祁镇,干脆自己成了俘虏。

反观欧洲世界,皇帝们的战斗热情充沛多了。往远了说,希腊、马其顿作战都是国王挂帅。近一点的有欧洲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皇帝、国王都领兵出战,更不用说近代史还贡献出了像拿破仑这样的战争天才。

说实在话,中国的皇帝多数看不上所谓的军事才能。在他们看来,一个杰出的皇帝,最重要的是驭人,是把合适的人应用到合适的位置上,形成巧妙的制衡,让所有人都听命于己。

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则不是皇帝应该考虑的问题。

所以除了情况确实危急,需要皇帝亮相表态,或是皇帝本人有军事方面的特殊爱好之外,御驾亲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必要性。

而且,在中国的语境下,战略战术的最高级别一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比起纯粹的武力,那些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政治上的以德服人,似乎更受推崇,或者至少这些手段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冠冕堂皇。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皇帝们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他们中的很多人体质绝对不达标。

自小娇生惯养,长大后后宫三千佳丽,就这身板儿,换成是谁也不愿意大老远跑出去亲征活罪吧?

……

对这次御驾亲征,最兴奋的人当然莫过于朱八戒了。

他早就想见师父努尔哈赤,曾经不止一次问过朱翊镠。

这回终于如愿以偿了。

除了兴奋之情,朱八戒还关心自己去的身份。

“师祖,您自封大元帅,而大将军由岳父担任,那徒孙担当何职?”

“你的职务还是保护师祖呀。”

“啊?不用冲锋陷阵打仗吗?”

“应该不需要你。”

“哎!这样啊……”朱八戒不禁有两分索然,喃喃地道,“保护师祖固然比什么都重要,可徒孙也想与师父一道并肩作战呢。上了现场,总得驰骋两下吧?”

“领兵作战不是打打杀杀,你并一定在行。先去学习观摩,这次有许多高级将领参与,包括李成梁的儿子,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你要好好珍惜。”

“徒孙知道了。”朱八戒点点头,但还是觉得有点不带劲。

“你随师祖出征,让相沢就在坤宁宫陪伴皇后不用回去吧。”

“哦。师祖,要不封徒孙一个先锋官做做吧?”朱八戒又不死心地道。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