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冒险一搏(1 / 2)

加入书签

1994年,7月14日,下午五点。

苏富比拍卖公司把3000万美元打入了姜余不记名储蓄卡里。

这个时间点,姜余将会永远铭记住。

就犹如他的生日一般。

这是他有史以来得到,不辞辛苦跑到万里以外的北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大本营进行交易?

那完全是因为两地人的格局是不一样的,两地人的处事的思维方式不同。

在港岛,那些人首先想到的是:这穷小子从哪里找到的这么一个高大上的钻石?

他们不会首先去纠结钻石的真伪,反而会对这个钻石的来历比较好奇。

就好像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鉴定专家不会先鉴定这些古董的真伪,反而会先问你的手中的“古董”是怎么得来的?

是家传?

还是从哪里购买,或者捡漏得来的?

这些人往往对这些“宝物”来历,兴趣比较大。

简而言之,就是俗称的八卦心理作祟。

以此引申。

拍卖会鉴定这颗钻石后,肯定会先对姜余的来路和背景调查的一清二楚。

然后,再抓住时机,骚操作一番,坑上一波,直接把这个钻石据为己有。

姜余就算是把全新影像手机,拿出来威慑,估计也没有用。

桦人的脑回路,跟欧美人不一样。

面对同民族的人,他们丝毫没有敬畏心理,只要不是强势碾压,他们就可能奋力一搏。

八九十年代港岛出现的多起富豪绑架事件,以及那些黑帮与明星之间的龌龊事,就很说明了这个问题。

欧美人则不一样,他们面对这样唾手可得的巨大财富首先会分析一下利弊和得失,不会被情续完全冲昏头脑。

因为欧美人对资本的贪婪和敬畏是与生俱来的。

他们渴望财富,但同时也会对大资本低头。

因为他们知道,大资本无所不能,不仅仅能让他们身败名裂,更有可能让他们家破人亡。

与其干那些没有把握的事,倒还不如规矩些小赚点,等以后有机会再坑几波,就赚回来了。

桦国大明王朝末期,那个时候的王庭何等虚弱,处在巅峰期的西班牙人,荷兰人也只是拿大把银子过来交易,没有一点烧杀抢掠的迹象。

因为他们综合分析后,完全不划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