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圣·特隆海战(2 / 2)

加入书签

“轰~”

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战场,左舷的18门火炮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同时开火,随后,刺鼻的硝烟在海风下倒灌进甲板,引起了一阵阵猛烈的咳嗽。

戈耶夫扫开烟雾向500米外的敌舰望去,发现弹着点左偏了10米左右,便立即跟随着敌舰修正了射击参数。

“一,二,放。”

第二轮炮击在半分钟后再次开启,这一次,炮弹便对敌舰形成了跨射,甚至还有一发炮弹命中了敌方的火炮射击口。

“一,二,放。”

……

随着炮声不停响彻,一刻钟后,依靠着航速上的优势,整个第三纵队已经突入了帝国舰队的正中。

“抛锚稳定船身,两舷更换开花弹,自由开火。”指挥官下达了最新命令。

相比于战舰,战列舰的名字中多了一个“列”字。

这并不是指战列舰比普通战舰更长,“列”指的是一种战舰首尾相接,排成一个纵队的海战战法。

由于火炮都集中在侧舷,导致战舰必须侧对敌舰才能开火射击,同时,火炮也多以平射为主。所以为了集中火力,避免误伤,战舰在交火时便会排成一字纵队,故称战列舰。

对于战列舰来说,最佳的交战方式便是T型战术。即己方纵队与敌方垂直,己方侧舷对准敌方船头船尾。这样,敌方无法反击,己方却能火力全开。

而现在,第三纵队的10艘战列舰凭借着航速与灵活性的优势,已经笔直地插入了帝国舰队的腰部,恰恰形成了最完美T型战术,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自由射击的十五分钟内,第三纵队便击毁了帝国的5艘铁甲战舰,并将帝国舰队的阵线完全撕碎。

而阵线被撕碎,就意味着己方舰队能肆无忌惮地向前突进,将被分割开来的敌舰逐一击破。

四小时后,随着双方的编制都完全混乱,这场海战进入了最血腥的时刻。

此刻,戈耶夫已经莫名其妙地从主炮手升为了这艘二级战列舰的舰长。

“咻~”

“轰~”

一发开花弹撞进了侧舷,巨响过后,船舱中随即响起了一阵阵惨绝人寰的叫声。

戈耶夫从耳鸣中回过神来,视线向着这艘战列舰望去,看到的只有破裂的甲板,倾倒的前桅以及熊熊燃烧的主帆。

“报告舰长,吃水线下3处破损,损管正在全力抢修,但海水仍在不断涌入。”传令兵报告着船底的受损情况。

“嗯,左舵15,让右舷再进行几轮射击,然后直接撞击敌方旗舰,弃船,全员进行跳帮作战。”戈耶夫下达了新的指令。

“报告舰长,舵手和副舵手都战死了。”

“妈的!老子亲自来。”戈耶夫扔掉手上捡来的指挥刀,来到舵台扶住了只剩半边的船舵。

…………

这场海战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最后以铁之国舰队全军覆没而告终,史称圣·特隆海战。

战后,克洛克达尔海贼团残存的60艘战列舰对帝国军港圣·特隆进行了血腥的屠城,将这个帝国最大的军港付之一炬,彻底瓦解了帝国在西海岸的海上防卫力量。

看着岸上熔为铁水的钢铁城市,克洛克达尔下达了第二步作战计划。

“向东海岸进发,全线封锁帝国海运,所有进出帝国的船只,全部击毁,一艘不留。”

没错,克洛克达尔从一开始就没有指望过用一个特蕾莎来挑起战争,前往利爪海贼团驻地,也只是为了向帝国做出合作的假象。

用无敌舰队封锁帝国赖以为生的海运线,才是逼迫两国开战的关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