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发展农业的思路(2 / 2)

加入书签

最后还有黄河冲积出来的华北平原。

这三个大平原目前都已经开发完毕,是大明帝国赖以生存的根基。

这三个平原上的土地基本已经被文官集团瓜分完毕,大量的地主盘踞其中,利益纠葛盘根错节,是文官集团统治大明的基本盘,谁碰谁死!

朱厚照曾经看过一个笑话,就是一个小伙子发财后想要回报乡亲们,出资给老家修几条水泥路。结果路还没修,村民就集体要求小伙儿先给钱,因为修路会占了村里的地……

这其实不是笑话,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文官集团支持,朱厚照要推广一个高产的农作物,或者开荒拓土进行移民会有多么的困难。

别看内阁六部为首的文官集团霸占着国家政权,非常的讨厌。但不得不承认这些读书人厉害的很,执行能力超强!

在北京中枢的内阁下达一道命令,可以让最偏远地区的县令毫不犹豫的去执行。

皇帝远在天边,下令推广高产作物,老百姓可能阳奉阴违不肯做。

但是县官儿却近在眼前,都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伊,县官只要一瞪眼,哪怕让他们就地把稻子全铲了种红薯,这些老百姓也不敢有二话,只能乖乖去执行。

文官集团代表的守旧势力太强大,朱厚照在这三个产粮区暂时没有太多的操作价值,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是上面,折腾来折腾去,还不如重新开一个牌局,朱厚照自己当庄家,引诱文官们参与进来玩。

所谓新的牌局,其实就是尚未得到开发的东北平原!

首先东三省现在是大明的地盘,朱厚照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开发。

其次就是东三省地大物博,人口却寥寥无几,满打满算也只有几百万人,拥有大量的无主之地任由朱厚照去圈占。

一张空白的纸上,朱厚照想怎么作画都可以,不用担心反对力量从中作梗。

朱厚照只要在东北设立一个开发区,大约一两个县的范围,然后少量的移民过去开垦,只要这个开发区成功了,那些闻着钱味的地主们自然会蜂拥而至。

到时候在东北种出来的高产作物,也会得到文官们的认可,然后主动在全国进行推广。

朱厚照与其主动去跪着求着办事,还不如诱之以利,让文官集团看到好处,然后自己主动去做事。

大明朝国祚超过百年,国内的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在弘治时期,湖南湖北地区就曾出现大规模的流民运动,大量无地农民进入山林脱离了政府管控,盗匪成灾,经常呼啸而出掠夺城镇。

所以现在的大明朝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移民的条件,只要引导得当,朱厚照可以把这些失地农民都弄到东三省去。

在大明每个省多多少少都有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失地农民,很多穷的一条烂裤衩都要穿七八年。

这样算起来有几百万人了,如果把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转移到东北平原,帮他们建屋子,给他们土地。朱厚照只要帮他们熬过最开始的一两年,等到地里开始生产粮食了,他们就能够自行的生存下去了。

东北平原地域辽阔,一下子吸收千万人口都只是毛毛细雨而已,几百万人根本算不了什么。

朱厚照的计划是至少迁移五百万人口过去,这还只是官方的数据,到时候在宣传的作用下,民间肯定会有更多失地农民主动去东北找生计,这样算下来迁移的人口可能会超过七八百万。

朝廷只需要给东三省十几年修生养息的时间,北方三省的人口数量绝对能突破到五六千万!

人口就是资源!人口就是市场!这多出来的五千万人几乎等于是再造了一个大明,相应的国家实力会增长好几倍。

而且大明腹地一下子迁移走大几百万的人口,等于是少了几百万张吃饭的嘴,粮食压力必然大大降低,社会矛盾将得到极大地缓解。<!--ove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