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节 英国调停的目的(2 / 2)

加入书签

俄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有了英国支持,俄国更加有恃无恐,他们内外配合,集中优势兵力,终于将北德意志联军从不列斯特驱逐出去,成功撕开了一道口子,解除了德意志联军对戈尔恰科夫的包围。

英国此时继续调停,他希望普鲁士能够以目前的局势悬崖勒马,接受获得部分波兰,然后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

普鲁士国王此时有些妥协的打算了,但俾斯麦坚决反对。之前在成功围困俄军之后,俾斯麦多次请求国王跟俄国谈判,并且希望国王能够接受一个有限的让步之后,跟俄国达成协议。可国王在顺境的时候,太过贪婪,如今遇到了困境,国王却又开始懦弱。

如果当时跟俄国达成协议,那会得到俄国的感激,现在跟俄国达成协议,只会让俄国认为是普鲁斯被逼于无奈之下的妥协,反而会看不起普鲁士。

而且普鲁士的盟友奥地利一直在坚持战斗,因为奥地利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并没有成为俄国重点打击的方向,在俄军突围的时候,奥军并没有遭到什么攻击。

如果普鲁士此时妥协,而奥地利却坚持到了最后,这会让普鲁士在跟奥地利争夺德意志地区霸权中全面落败。

相对于英国不支持普鲁士过于扩张,英国对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在俄国的扩张反倒相对容忍。按照英国的想法,他恨不能奥斯曼帝国重新取得俄国黑海沿岸领土,让奥地利占领了西乌克兰,将俄国彻底封闭成一个没有黑海出海口的国家。这样只能在陆地上跟中国争夺,不会将力量投放到海洋上了。而且奥地利的地缘,他们一旦强大,必然会跟中国在黑海地区争霸,成为英国对抗中国西进的另一个打手。

在俾斯麦的坚持下,外交大臣也支持俾斯麦的态度,国王艰难的做出了决定,继续进行战争。国王也不希望看到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地区的领袖,将霍亨索伦家族挤入二流,从腓特烈大帝时代奋斗的成果,完全丧失。

奥地利也积极鼓励德意志民族继续战斗,奥地利不但在英国筹集资金,也大量在维也纳发行内债,还通过一些渠道在新罗港融资,奥地利还得到了法国的支持,在英国拒绝出售武器的时候,他们从法国采购了大量武器装备。

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南德大邦组成的联军,有三十万,波西米亚軍队十五万,匈牙利軍队十万,还有克罗地亚、波斯尼亚等地组建的斯拉夫軍队二十万,又武装了五万波兰軍队,总兵力已经达到八十五万。

其中奥地利等德意志民族联军,波西米亚軍队和波兰軍队,总计五十万軍队,可以作为主力作战,无论是忠诚度还是战斗力,都相对可靠。匈牙利軍队的战斗力也不弱,但战斗意志不行,为德意志民族卖命的怨念很大。斯拉夫軍队跟俄军的战斗也很不积极,而且他们无法跟匈牙利軍队合作,甚至有可能起摩擦。所以奥地利只能将匈牙利和斯拉夫軍队放在第二线,用来维护交通线。

有五十万主力部队也足够了,他们用二十万在北线布防,三十万迅速南下。

因为毛奇对俄军的调动,提供了一个歼灭南线俄军的机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