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节 沙皇发动了政变(2 / 2)

加入书签

于是他们也失去了土地,得到了仇恨。

由于沙皇在奥地利的扩张一直都很平稳,没有遇到像普鲁士那样的强势还击,所以在欧洲的影响不大。

现在欧洲人都还无法确定,这场混乱过后,一个庞大的奥地利是否还能够存在,所以对于奥地利下辖的领土变动,很难产生兴趣,就连奥地利皇帝都对这些没有信心。

顺利扩张,建立了一个包括大多数波兰领土在内的波兰王国后,沙皇的威望迅速提高,俄国在欧洲再次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同时在远离彼得堡的地方,经过多场战斗之后,俄军继续保持了欧洲一流的水准。

而沙皇跟軍队的关系保持了亲密,他得到了大多数军官阶层的支持,而且因为之前跟普鲁士的交恶,俄国进行了局部动员,三十万新的俄军部队进入波兰,沙皇手里控制了绝大多数俄国軍队。

在外交上的问题得到英法普奥四国或情愿,或不情愿的承认之后,波兰王国迅速成立,新的波兰议会建立,波兰人迅速制定了一部宪法。而且开始组建一支波兰軍队,并且规定这支軍队必须向沙皇效忠。

普鲁士和奥地利都已经重新确立了跟俄国的边境,沙皇又已经得到了来自国内的援军,现在他需要面对的,只是奥地利帝国内部的叛乱而已,没有任何理由征召波兰軍队,所以沙皇的举动让人疑惑不解。

可很快大家就都明白了,沙皇在华沙,签署了一份文件,宣布罢免斯佩兰斯基的总理职务,任命旅居德国的,他的老师茹科夫斯基为新总理,负责组建内阁。

沙皇竟然在控制軍队的情况下,在华沙发动了一场针对彼得堡的政变,罢免了五年来在俄国推行农奴制改革的强权总理!

这样的政变,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沙皇在俄国被斯佩兰斯基压制了五年,斯佩兰斯基组建了议会,建立了政府和軍队,并通过议会限制沙皇的权力,尽管没有废除沙皇,但却架空了沙皇,沙皇只有同意的权力,没有反对的权力。在沙皇不肯在某些文件上签字的情况下,斯佩兰斯基就动用议会授予他的变通权,用行政命令来代替法律。

过去的俄国就不是一个法治国家,沙皇政府用行政命令来代替法律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斯佩兰斯基的行为,在俄国并不特殊。所以他一直能够推行自己的意志和政策,将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强势推进了下去。

农奴制改革是符合亚历山大二世的意愿的,因此在大多数时候,他都是支持斯佩兰斯基的,只在贵族问题上,双方有根本分歧,贵族是沙皇统治的基石,至少沙皇是这么认为的,但俄国大量贵族破产,贵族在俄罗沦落为弱势群体,在政府、軍队中不再担任要职。

这进一步让沙皇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沙皇如何保证自己的地位?在这个共和制被自由主义者越来越推崇的时代,沙皇不敢保证有一天,突然他的国民起来推翻他,把他推上绞刑架。

欧洲的革命就是例子,普鲁士国王刚刚命令镇压起义的軍队退出首都,起义军就俘虏了国王,逼迫他签署了大量法律文件。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的血都还没干,再往前还有似乎克伦威尔屠刀下的英国国王。

在这种恐怖的政治氛围下,欧洲所有的君主都胆战心惊,沙皇心里一直就没有安全感。

所以这次他借奥地利皇帝向他求援的机会,向斯佩兰斯基提出要领兵镇压叛乱,斯佩兰斯基意外的竟然同意了,错过了这个机会,沙皇将很难在找到一个不受斯佩兰斯基一手打造的俄国内阁、行政机构和议会控制的时机。也很难再有手握兵权的机会,所以发动政变几乎是必然的,即便沙皇离开彼得堡之前没有想过,到了华沙,当大量俄国流亡贵族聚拢到他身边的时候,他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面对这个政变,列强暂时都保持沉默,因为谁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英法普奥以及中国,都还无法判断,到底是沙皇执政,还是斯佩兰斯基执政,对自己更为有利。

另外干涉也没有太好的借口,根据主要国家的法律,包括斯佩兰斯基制定的俄国法律,国家的君主,解职国家的总理,都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

大家都在静静等待一个消息,斯佩兰斯基的反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