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节 惊人的敛财本事(2 / 2)

加入书签

这些珍宝,就是贱卖了,没有一千万?

所以说,周琅真的是太瞧不起人家和大人了,这是真正的有钱人,曹雪芹红楼梦里写的贾府,都未必比和珅家有钱。

但和珅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赎城,这是国事,没道理让他掏钱啊,所以和珅有的是法子,他不但不会亏钱,少赚一点,都是公忠体国了!

办法很简单,户部、内务府拿出一千万不是问题,和珅管着两头账,整个天下的开支都是他管,做做假账这笔钱就出来了,和珅能管钱十几年没人能替代,就是因为他管钱的时候,账上总是有钱,这回筹集军饷,和珅想尽了办法,为前线筹备的银钱有三千多万两,他挪用一千万不难操作,只要有需要,甚至能拿出来更多,只是平账需要更多时间而已,而现在这种情况,和珅只要多掌管一年钱粮,也就出来了。

剩下三千万两,就要让那些真正的主人翁们掏钱了,一个个王爷、旗主,贝勒、贝子,哪个不是富得流油。

和珅想皇帝启奏,说如今八旗废弛,绿营怯懦,全都不堪战,建议由城里与国同休的勋贵子弟组成一军,必定忘死敢战,和珅带头表示,他的独子,贵为驸马的丰绅殷德,将带头出城作战。目的是要把圆明园抢回来,怎么也不能让皇家园林给贼寇污秽了。

乾隆此时言听计从,嘉庆根本说不上话,和珅说什么就是什么。

城里的八旗勋贵们这下子傻眼了,啥时候咱和大人这么硬气了?

这是犯了哪门子神经。

和珅犯神经,把他家丰绅殷德送出去,可城里的王爷、贝勒、贝子、护国将军、车骑都尉们可舍不得把他们的宝贝儿子送出去,这怎么办,找和大人通融啊。

这通融当然就得给钱。

和大人看人下菜碟,一二百两不嫌少,万儿八千也不嫌多,完全是按照各家的财政状况,公平、公开、公正。

京城里这样的权贵子弟有多少,怎么的,不得有个几千人啊,错,往十万上头说。

其中除了极个别脑子坏掉的,真的想送子弟出城为皇帝尽忠的权贵,绝大多数都打算破财免灾,都是自家的宝贝儿子,爷们不疼谁疼啊。

结果和珅一个月内,就筹了一亿两,这笔钱拿出来四千万给周琅做预算,然后和珅正大光明的亮了账本,向嘉庆报账,说满城权贵公忠体国,破家抒难,捐了五千万两银子,和珅奏请皇帝一一嘉奖。

四千万给周琅,五千万交国库,和珅还落下了一千万两,国库的银子也没动,假账都不用做了。

而且那些权贵们还感激涕零,花钱不但办成了事儿,还落下了一个美名。

一个个纷纷开始流行讽刺明朝崇祯爷的旧事了,说李自成打到了北京城,崇祯爷让百官捐官,到头来就筹了几十万两,悄悄咱爷们,皇上还没开口呢,凑了五千万。

嘉庆和乾隆收到和珅的奏报,也有些感慨万千,国朝没白养旗人啊,对比明朝那气象,咱大清绝不会亡!

嘉庆自然是一通嘉奖,乾隆甚至感触的老泪纵横,到底是国族,这时候咱旗人给大清争气了!没有让那些汉人瞧笑话。

而且这一番操作,旗人权贵悄无声跑去和珅那带头捐款了,就把一众科举出身的汉人官员架起来了,没别的,捐款吧,还不能少,否则就让人觉得他们是明末的官员,再说了这些当官的一联想到明末,脖子上真有点隐隐作痛,他们也不想让天地会那帮反贼打进京城啊,万一来的是李自成那种二愣子,现在不把钱拿出来招募死士退敌,等到时候对方万一拷掠军饷呢,还不都是贼寇的。

可这些文官有的当官时间长,积蓄多,有的当官时间短,积蓄少;有的贪腐,收入高,有的清廉,收入低。一时间很难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一品大员拿出了三万两,这是有意思的,当年崇祯想满朝文武募捐,定下的标准是“以三万为上等”,作为朝中一品大员,当然要拿这个上等了,以下按照品级就可以将为两万、一万两,到了那些七品芝麻官,给个几百两意思意思也就得了。

京官除了个别部门,其实没有地方官肥,可只要懂得经营,一二三品这样的官员,几万两银子是有的,别的不说,他们的品级,每年养廉银也有上万。再加上地方官夏冬两季的冰敬与炭敬,一个三品的清官,节省一些,也能拿出一万两了。

可就是有人真的拿不出来,御史出身,刚刚升任工部侍郎的初彭龄就拿不出来,但他也不抱怨,直接把皇帝赏赐的房子卖了。明末,崇祯要大臣募捐,当时也有卖房子的。当时一帮大明权贵,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现尽了眼,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他们真的没钱。可初彭龄是真的卖房子,没有挂牌,直接找一个家里有钱的同僚,讨要一万五千两,然后扔下房契就走,接着就搬去了小官居住的驿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