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原野3(2 / 2)

加入书签

*

武汉的夜晚就是欧洲的下午,此时李孔荣正和药物研究室的萨本铁、王应睐等人喝下午茶——他来瑞士不为别的,他就是要看看自己的摇钱树长多大了。

李孔荣在乎的是摇钱树,可萨本铁和王应睐两人却一个劲的在说自己的重大发现:提纯的青霉素对小白鼠、对研究所某个人的结核病有奇效。喝着茶吃着饼干的李孔荣静静等他们说完,这才开始问自己的问题。

“现在菌种筛选的情况怎么样?”李孔荣放下茶杯,说起自己的正事。

“这个……”作为主研究员的萨本铁收敛了笑容,摇头道,“还是很不理想,目前的菌种每毫升只能生产二百九十个单位的青霉素,提取并不问题,问题在于产量。”

“二百九十个单位已经不低了啊!”李孔荣震惊道。他记的当时青霉素研究员从澳大利亚批发市场弄到的烂哈密瓜菌种产量也就只有两百个单位出头,自己的菌种产量都快接近三百了,工业化生产应该马上提上日程。

“这个……”上次李孔荣来的时候,就和萨本铁谈过了青霉素项目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得知青霉素的功效后,他一直很注意青霉菌的单位产量,并且还请物理实验室的人计算。现在见李孔荣惊喜,他把准备好的文书递了过来,道:“上次汉盛兄提的深罐发酵法我们已经测算过了,以现在的菌种产量,做出来的青霉素成本非常高。”

“有多高?”李孔荣接过报告,哗哗哗快速翻了几页,却见最后成本写的是‘五十……英镑!’

“这怎么可能?!”他大叫起来,“五十英镑?这是多少剂量?”

李孔荣的大叫把萨本铁和王应睐吓一大跳,可李孔荣却不自知,他道:“采用深罐法就是工业化实现的根本,还有飞机螺旋桨,利用飞机螺旋桨产量可提高十倍,还有用玉米浆,这是最低成本的培养液……”

李孔荣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大通,说的全是他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历史和军事他是极为了解的,但是医药他知道的也就是大路货和架空小说,人家青霉素都是几下功夫就搞掂的,自己把一切知道的东西都告诉了萨本铁,怎么就搞出个一百五十美元的亏本青霉素呢!!

“你们一定是算错了!”李孔荣气愤道,他是动了真火。后世的信息怎么会错!架空小说怎么可能有错!人家就这几个办法嘛——菌种、玉米培养液、罐式发酵、飞机螺旋桨搅拌(可使发酵罐里的培养液接触空气,增加反应面积)、无菌空气,还有什么?!还有什么?!

“汉盛兄,这是……”萨本铁王应睐被李孔荣吓住了(十多年后两人得诺贝尔奖时感慨道,好在当初李上校发了一通脾气,不然青霉素永远不会量产),此时是隔壁的支秉渊跑了过来,他听到李孔荣怒不可遏的声音。

“这到底是谁算的?!”李孔荣拿着那份成本报告,瞪着支秉渊说话。

“这是华……华教授带人算的,当时他算了三次……”支秉渊还是莫名其妙,他不知道李孔荣哪里不高兴了——他从未见李孔荣发这么大的火。

“哪个华教授?他是怎么算的?!”李孔荣继续追问,他对教授是毫无敬意的,最少他读大学时那些教授很多都只会在课堂上吹牛打屁。

“是清华大学的华罗庚教授,他上个月刚来的……”支秉渊道,他一说华罗庚李孔荣就一屁股坐了下去,可是位置没坐正,椅子一歪他就做倒在地上了。

“汉盛兄,汉盛兄……”支秉渊赶忙要把李孔荣扶起。

“别慌!我坐一会。”李孔荣用那份成本报告拍着脑袋,华罗庚是谁他当然知道,可没想到华罗庚居然在自己的研究所里,还给自己算产品成本,这数字有错吗?应该不可能有错,实验室完全清楚菌种产量,也曾模拟过罐式发酵生产,再套上原料成本,数字能错到哪里去!即便错了能错十倍吗?成本五英镑每剂,也就是二十美元,加上销售费用,自己还赚什么钱?航母舰队看来是泡汤了。

只是,美国佬是怎么做到二十美元一剂政府收购的?他们难道是亏本?李孔荣脑子里越来越乱,坐在地上半天不起来。支秉渊萨本铁几个在一边不知所措,好半响萨本铁才道:“汉盛兄,只有菌种产量翻一百倍,工业化才有价值,这个就目前来说太难了。”(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