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章 江南行(1 / 2)

加入书签

江南烟雨如丝如雾,几乎没有看到什么雨滴,可一会儿浑身都是湿漉漉的。胶皮雨衣穿在身上就显得差了些情调,古老的蓑衣配上斗笠非常应景。

李枭始终认为,所谓的江南烟雨其实就是空气湿度饱和的结果。在春风加持下,才有了如丝如雾的效果。

至于斗笠和蓑衣……,李枭穿这两样东西,纯粹是为了保暖。

真正领略的江南春天的都知道,在春天保暖有多么重要。反正李枭想起那次严重的感冒,心里就有些后怕。

李麟的小手热乎乎的,握在手里能起到暖手宝的效果。

深吸一口气,湿润的空气沁进肺里面凉丝丝的,说不出来的舒服。在李枭眼里,这是江南烟雨的唯一好处。

长江入海口,奔腾的黄浦江在华亭城外汇入大海。依仗地理优势,华亭这些年发展非常快。长江里面横行无忌的平底船,到了这里就需要换乘尖底海船。然后才能一路南下,大船可以直接穿越浩瀚南海直达新家坡。小船就必需要转口到泉州,又或者是广州换乘更大的船才行。

经过十年发展,大明的航运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北方几个大型造船厂向民间资本开放之后,海面上已经可以看到山一样大的轮船冒着浓烟迎风前行。

与人口日益萎缩的扬州不同,华亭现在已经是人潮涌动。尤其是港口周围,港口带动了就业,有了就业就会有人群聚集,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华亭由一个小县城,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口超过八十万的大邑。

从十六铺码头远远望去,整个苏州河两岸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木板房。散乱的木板房挤满了眼睛,和另外一边高大的华亭县城形成鲜明对比。

李枭不知道华亭啥时候改名叫上海,不过现在这地方就叫华亭,李枭也没有把这地方改成魔都的意思。

华亭县令已经上书八次,要将华亭县城外扩。这就是个榆木瓜子脑袋,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墙这种防御方式已经严重过时。别说你华亭县这软蛋皮一样的城墙,就算是京城那并排行驶四辆马车的城墙,架起大炮来也能给轰塌了。

城墙东西不是应该扩建,而是应该拆除。

李枭没办法告诉愚蠢的华亭县令,这地方几百年后将会发展成为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也没办法告诉他,魔都到底有多么的魔幻。

“爹爹!好臭!”苏州河两岸的木板房挨得非常近,窗户与窗户之间只有一胳膊长,邻居放个屁自己这边都会身临其境。

无论多么开明的社会,贫民区都是脏乱差的典型代表。蚊虫肆虐污水横流,是这里面最基本的状态,当然还有更坏的,李枭只是见识过文字,从来没有机会亲眼见识一下。

现在他算是亲眼见识了,一米宽的道路上只能允许两个人并肩而行。只要对面来一个人,你就必须得侧过身子,尤其是李枭这种带着孩子的,侧身子之余还得双手护住李麟。已经有好几双不怀好意的眼睛盯着李麟,脖子上的长命金锁,暴露了他大户人家公子的事实。

就这样狭窄的地方,还有衣衫褴褛单薄的孩子蹲在地上和一群鸡抢东西吃。李枭和李麟不得不贴着木板房,侧身让过他们。而不是像对面过来的大汉那样,直接在孩子们脑袋顶上胯过去。

转过一个弯儿,似乎是一条主街。大约宽三四米的样子,道路两旁有排水沟。这种烟雨朦胧之下,排水沟流动十分缓慢,有些地方干脆就不流动。

墨绿色的水冒着泡,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儿。别说李麟,就连李枭也熏得脑仁疼。

李枭毫不怀疑,如果有瘟疫发生,这里一定是重灾区。当然,如果有火灾发生的话,这里一定是人间地狱。刚刚那几个蹲在地上抢鸡食吃的孩子,一定会在被烧死或者熏死前,被逃跑的人踩成肉泥。

这里生活的都是最贫苦的码头工人家庭,他们有些是逃散的漕帮帮众,有些是失地的农民,有些是家乡遭了灾,来华亭讨生活的人。反正林林种种什么人都有!

李枭毫不怀疑,这里面很可能就藏着朝廷要捉拿的逃犯。

探头向里面看了一眼,房间小得像鸽子笼。一个老婆婆,身上盖着一床破棉絮在床上瑟瑟发抖。李枭可以想象,这种天气下那床破棉絮一定湿得能拧出水来。

“爹爹!他们怎么住在这样的地方,他们为什么不住楼房呢?”李麟看着四周的模样,不解的问着老爹。

李枭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和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年幼皇帝多么相似。这也不能怪李麟,整天待在深宅大院里面。好容易出门,看的还是京城的通州新区。

通州新区是什么地方,那是整个大明帝国的示范区。潮白河两岸有汉白玉的栏杆,隔十几米就有路灯,每天清洁工人都会扫三遍马路。路旁放着铁皮垃圾桶,每天都会有人定时把垃圾清运走。

“因为他们没钱。”孩子理解不了过于复杂的地方,李枭只能将最简单的原因说给李麟听。

“他们没钱,那爹爹你发给他们不就好了?”

李枭眼前立刻布满黑线,“天下间这样的地方太多,爹爹给不起。”

“哦!”李麟感觉到有些失落,在此之前他眼里,李枭就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能让天下人都有饭吃,都有好房子住,都有好衣服穿。这是一门大学问,孙爷爷那么厉害的人都办不到,爹现在也办不到。不过爹正在努力办到,或许十几二十年后你再来,这里又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哦!”李麟不太明白李枭说的话,只是点着头应和。

李枭越发觉得,来华亭看一眼实在是太值了。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自己。看奏章,总是停留在大明蒸蒸日上的印象当中。可真走到这种地方,大明繁华的幻境一下自己就破灭了。

原来大明也有衣衫褴褛的乞丐,原来大明还有人苦苦挣扎了温饱线上。原来大明,还远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难怪孙承宗总是说,这天下间最应该信的是奏章,最不能信的恰恰也是奏章。

大明帝国以秦岭为界分裂成了两个部分,秦岭以北的传统北方地区,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进程。尽管只是工业化的开端,但还是爆发了巨大的生产能量。

土豆、玉米、红薯等等高产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得北方严重依靠漕粮成为了过去。大明帝国的北方,第一次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不用靠南方的漕粮。

农作物高产,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进入工厂。这更加进一步的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